-衛志民
-體制性的學術腐敗,只能依靠基礎性的體制創新來解決,舍此別無他途。
教育部日前決定成立“學風建設協調小組”。我記得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成立了“學風建設委員會”,各高校隨后也相繼建立了自己的學風建設組織機構。
稍具洞察力的人都能明白,我們目前存在的學術腐敗是一種體制性的腐敗,要么改變人性,要么創新制度,這是我們必須做的一道選擇題。
當然,在現有的體制框架內成立一些專司學風建設的新機構也應當屬于一種體制上的創新,但我以為,這樣的創新決不屬于基礎性的制度創新,只是“有聊勝于無”式的小修小補。
即使有關教育主管部門辦幾件民憤極大的大案、要案,由于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滋生大規模學術腐敗的體制性土壤,因而無法遏止學術腐敗愈演愈烈的勢頭。如果小朋友的臉上都不干凈,還害怕老師檢查衛生嗎?況且,在現有的體制環境中,能夠不幸成為“典型”的學者必然是游離于學術界各個學術部落之外的小卒,通常屬于沒有“蘿卜”可以依附的“泥”。這種“大老虎打小蒼蠅”的辦法能夠遏止住“大老虎”和“小老虎”的學術腐敗行為嗎?
學術反腐和政治反腐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搜集證據的成本很低,學術腐敗的證據通常是公開刊載在官方機構的出版物或國際刊物上的,天然地具有公開性、合法性和權威性,還難以被當事人及時銷毀。特別是借助于數據庫和搜索引擎,收集學術腐敗證據的成本非常低。既不需要“人肉”,也不需要當事人和所在單位的配合,就能夠獲取相當詳盡的證據。但又有多少學術腐敗被揭發出來呢?被揭發出來的又有多少能夠得到處理呢?漂起來的餃子現在也沒有人撈了。
要想真正解決學術腐敗問題,我認為必須從基礎性的教育體制入手,否則不管我們做多少探索,只是徒增改革的曲折性而已。基礎性的教育體制的改革應該圍繞增強學術研究的自由度、學者的獨立性來展開,如果學術活動依附于行政力量,學者就難以真正有學術自由,學者就難以做到獨立和中立,而學術活動不獨立、不自由,就無法形成學術上的競爭機制。只有來自同行的自由的學術競爭才能夠讓學術腐敗無法生存,否則的話,體制內的學者生存在一個高度行政化的學術機器內,處于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中,學術腐敗即使是“和尚頭上的虱子”,也沒有多少人敢于指出來,即使指出來最后得到處理的更可能是這個“動機不良”的搗亂者,而不是那個搞學術腐敗的人。即使舉報者偶然性地取得了勝利,也只能是一種失敗性的勝利——因此他將很難在學術圈內繼續生存和發展了。
體制性的學術腐敗,只能依靠基礎性的體制創新來解決,舍此別無他途。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