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14年的大學生輔導員,謝雅維深感學生輔導工作的分量有多重,也頗為當代大學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焦慮。談及這些問題,作為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的謝雅維心情很沉重:“盡管大學生思想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大學生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有些問題我能幫助他們解決,有些則無能為力。”
過高的期望,焦慮的心理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引起教育、心理、醫學及社會工作者的擔憂和重視,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它已成了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高校里的自殺事件并非個別。謝雅維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凸現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多方面的失職。
她的學生中,也曾經發生過類似悲劇。盡管事情已經過去幾年了,謝雅維談起那起“跳樓事件”,仍然十分心痛。她說,那個學生非常優秀,還是校報的副主編,平時看起來也很活潑開朗,實在沒想到,他會在深夜里爬上學校最高的樓頂……后來,心理分析師說這個學生是“陽光抑郁”,即在外人看來很優秀、很陽光,其實內在卻隱藏著灰色的心理。
導致這個學生走上絕路的直接誘因讓人難以置信:僅僅因為當天他主編的報紙清樣,送給審閱的老師,老師沒來得及審閱。這件事給了謝雅維極大震動。事情過去了這么長時間,她一直在思考它、理解它,尋找它的來龍去脈。在謝雅維看來,其實現在有不少大學生像那個學生一樣,陽光燦爛的外表掩藏著難以琢磨的心理。
她認為,從小到大都承載的過高期望,是籠罩在孩子們頭頂的沉重烏云。從上小學起,孩子們接受并不斷被強化的觀念就是考大學,考好大學,有大出息,這是來自家庭、學校的期望,也是整個社會的理念。過高的期望,使得不少學生長期壓力過大,心理變形。結果,不知何時現實中的一點點挫折,就可能成為導火索,引發心理崩潰。
很多家長在充分滿足孩子們物質需求的同時,卻忽略了他們的精神需求。一名來自湖北省黃梅縣農村的女學生,成績一直十分優秀,卻在大學期間多次出走。這名學生的父母在上海打工,父母對她惟一的關注和期望就是她的學習成績。然而,從中學里眾目睽睽的焦點,到大學里相形之下的遜色,使她的內心失去了平衡。尤其是與城里女孩比起來,不僅沒有之前的優越感,反而覺得十分自卑,這時,心理危機就出現了。
謝雅維說,她去過一些農村中學。在那里,高中生接受的是近乎嚴酷的封閉管理,早晨五點半起床,接著就是學習、學習,很少運動,考學是學生以及學校的絕對目標追求。
經濟學上有一個關于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期望。期望值過高,幸福感就會變低。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過高期望值,帶給學生的往往是焦慮、抑郁、困惑和失落。
激烈的競爭,沉重的壓力
網絡一些聳人聽聞的“調查結果”,引發了人們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爭論,“超過半數的女大學生不反對做‘周末二奶’”、“二成以上的女大學生認為‘傍大款’很正常”等等,這些調查有多大的可信度姑且不論,但是大學生中存在的急功近利、誠信缺失等問題卻不容忽視,“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找個好老公等于少奮斗十幾年”等觀念比比皆是。
謝雅維說,在全社會泛功利化的背景下,一些女大學生因為虛榮而產生了扭曲的心態,在選擇感情、婚姻時置金錢于愛情之上,這很可能會使她們嘗到后續的惡果。而在這些扭曲心態的背后,不僅是家庭和社會教育在某些方面的缺失,也是扭曲的競爭壓力帶來的后果。
就業的壓力加大,競爭的壓力加劇,使不少大學生產生焦慮。而競爭中一些不合常理的所謂“潛規則”,如在就業中不一定是看能力、看水平,而是看關系、看“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讓許多大學生失去了心理平衡。“再比如錄取研究生,有時候我們也主動跟那些可能找到其他途徑的學生說,從正常的途徑已經無能為力了,你得想想其他法子了。”競爭失序,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使大學生們十幾年來從書本、從老師那里獲得的道德觀念、價值體系產生動搖甚至顛覆。由此,象牙塔就難免不清靜,也難免會出現種種奇談怪論甚至扭曲行徑。
考試作弊是大學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對此,學校的規定一般都很嚴格,一經發現就可能開除學籍。然而,這樣的處罰規定,卻使得很多大學老師心里犯難:抓到誰就等于徹底毀了學生的前程。所以往往下不了手。這也使得一些學生心存僥幸,相信老師不會輕易抓人。而這又導致另外一些學生產生不正常的競爭心態。于是,一些大學生就把誠信的責任推托給了別人,而不是自己承擔。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許多80后大學生習慣于把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戴上耳機在網上生活。“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戴上耳機,聽不到周圍的聲音就有一種不安定感,但是他們不一樣,可能帶上耳機才覺得安定。”這一生活方式,也讓一些大學生生活、心理漸趨封閉,對周圍的實際生活不關心、不信任,喪失責任感。
謝雅維說,目前大學生面臨很多新問題,但學校輔導員人力有限,不可能走入每一個學生個體中。對班主任老師雖然有一定的課時補助,但是作為高校老師,考核的主要依據還是學術成果,對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除了激勵,更需要時間、精力和愛心的付出。
體制的不順,學生的無奈
“其實,各種矛盾歸結到一點,就是應試教育的高考指揮棒作用。”謝雅維說,“因為這樣選拔人才的機制,使得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家長都過于關注孩子的成績,卻沒有在孩子人格成長、情感發育、心理教育及多方面發展、因材施教等方面下工夫,使孩子成長上的問題越積越多。大學生存在的諸多問題,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各類問題的總爆發。”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的種種弊端,也沖擊著大學生的心理。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重復設置、擴大招生,加重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而有些學校甚至只管擴大招生數量,不顧培養質量和就業出路,把經濟利益完全置于社會利益之上。“比如播音主持專業,社會需求的人才是有限的,我們一直將招生規模控制在25人,但有的高校一下子就招錄七八十人,明顯沒有就業出路,只會加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在高校里,學術剽竊的問題凸現,而比學術剽竊更為嚴峻的是學術腐敗。“專家教授們越來越失去學術品格,屈從于種種考核、評比、項目、課題,屈從于領導權威。這種教育環境,也對大學生造成了一定沖擊。”
跟隨學生到農村高中支教,謝雅維感覺到“新高考無用論”在農村已經有一定的市場。一些高中生有一種悲觀心理,覺得報考也不一定能考上,考上后也未必能有好工作。而父輩甚至同輩的經歷告訴他們,打工也可以有出路。她說,這種現象有積極的一面:這些棄考的學生可以做其他的選擇,選擇學一門技術,做一名藍領到社會最需要的部門中,使得市場可以更加合理配置資源。但在另一方面,這也需要我們的高等教育資源盡快作出調整,合理配置專業,適應社會需求。 (皮曙初 閆珣)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