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蟻族”,欲在小地方成就大事業
本報記者 辛明
“北大醫學碩士來咱縣城當醫生了。”半年前,這個消息成了重慶開縣街頭巷議的話題,有人高興,有人則將信將疑:這個高材生不留在大城市,怎么偏偏跑到這個山旮旯來了。
他的同學也不理解,有人認為他去掙大錢了,有人認為他去當“山大王”了,還有人認為,他“瘋”了。就連開縣人民醫院住院部兒科主任唐融當時也有點不敢相信。
對于這些猜測和質疑,25歲的朱興旺也納悶兒,青春為啥就不能在小地方安放?
半年過去了,小朱對當初的決定一點也不后悔,他反而認為當初的決策很正確。“其實,小地方特別能鍛煉人。如果當初留在北京,我可能還是一個被人呼來喚去的見習醫生,可是現在,我已經快速成長為一名一線醫生。其實,小地方的舞臺更大,更適合年輕人成長。”
相比大城市忙忙碌碌的“蟻族”,如今的朱興旺很從容、平靜。他租住在醫院旁的7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回家做做飯,上上網。
朱興旺在北大主攻遺傳病學,現在,他有兩個愿望:一是當好一名基層醫生;二是了解西部地區兒童智力低下發病情況,未來,他想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抉擇:有些沖動,但很理性
朱興旺生于1984年,湖南婁底市雙峰縣印塘鄉人。從首都醫科大學畢業后,他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院研究生,主攻兒科學的神經遺傳專業。上學期間,他學習優異,撰寫的論文《遺傳機制的表達》已被收錄在美國某兒科神經雜志上。
畢業時,他放棄考博士,“讀書讀到25歲,發現自己天天‘居廟堂之高’,下面的事情一點也不了解,我想還是先工作一段時間,發現問題之后,再繼續讀書吧。”
在北京找個工作不是問題,北京一些區縣醫院紛紛向他拋出橄欖枝,但是他卻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離開北京,去開縣。
這個想法和他導師不經意間的一席話有關。
“我的老師認為,新生兒遺傳病不僅僅是一個醫學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少生、優生,說起來容易,但是在很多地方做起來卻很難。”小朱說,在北京,孕婦產前做很多檢查,避免新生兒出現問題。但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沒有新生兒產前檢查的意識,智力低下的發病率比較高。他很想去了解一下原因,并對發病的機理進行深入探討,找到一個最廉價、最便宜的避免新生兒缺陷的方法。
從那之后,他與西南幾家醫院進行了聯系,但對方都希望他去做一名普通的大夫,只有開縣答應了他邊當醫生邊搞科研的要求。
去年1月,朱興旺第一次來到開縣,雙方談得非常投機,院長支持他的想法,并保證全力提供平臺。開縣是一個人口大縣,很多家庭都是由于不了解產前診斷和產前干預,以致連生數胎都有遺傳病,兒科每天的接診量很大。
一切談妥之后,他簽了5年協議。但是,緊接著他不得不面對來自身邊親友的壓力。“同學們大多不理解,有人認為我是不是去小縣城當‘山大王’了,要不就是去掙大錢了。我解釋說我想在西南邊工作邊搞科研,又有人說我異想天開。”小朱回憶說,“我的父母也不理解,但是他們不反對。”
2009年7月,小朱正式上任。
工作:適應環境 快速成長
走進開縣人民醫院住院部兒科病房,60多個病床住滿了病人,醫生護士忙得團團轉。白天有3名醫生值班,晚上只有1名大夫和兩名護士值班。用小朱的話說,醫生全部超負荷工作,到了晚上值班,自己感覺就像上了戰場。
現在給病人看病時,朱興旺與患者家屬熟練地溝通,絲毫沒有方言的障礙。可是,剛到這里的時候,他可沒有這份從容,甚至還與病人吵過架。
最初的難關是方言,醫院為他專門安排了一位見習醫生當“翻譯”。兩個月后,方言問題解決了,別的問題又來了。他發現病人不“信任”他,比如,一個患肺炎的兒童需要住院15天,可是家長等孩子一退燒就要出院,于是他和家長吵了起來:“我是醫生,你們怎么不尊重也不信任我?”
這樣的架吵多了,自己也累了,細細一觀察,事情并非他想象的那樣。來醫院治病的大多是農民的孩子,家長聽不懂他拗口的醫學名詞,家里的經濟狀況也不允許孩子繼續治療。他再看看那些老醫生,處理起來游刃有余,能把復雜的病情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患者,并且能根據不同情況提供不同的治療方案。“其實,溝通很重要,再好的醫生不會溝通,也不能稱為好醫生。這是一種能力。”小朱說。
過了這一關,更難的考驗接踵而至。
在北京大醫院,科室分類比較細,醫生都是通過各項檢查作出判斷,年輕醫生治不了的病,還可以找主任醫師和專家。可是在基層醫院,設備不齊全,醫生拿著聽診器、體溫計和血壓計就得作出基本的判斷。兒科醫生的難度更大,面對不會表達的娃娃,他還必須通過很多細節了解病情。“難度比北京大醫院里大多了。”小朱說。
最令小朱難忘的是中秋節晚上,他帶著兩名護士值班,獨自應對病房里60多名兒童患者。突然,一名因氣管異物導致呼吸窒息的兒童被送到了他的科室。
家長和護士都等著他作出決定。“要是在北京,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多部門合作,可是在這里,我必須馬上作決定。當時大腦一片空白,書本上學的知識不夠用了。”小朱回憶說,“最后我決定先氣管插管,再做手術。忙活了8個小時,小孩的命保住了。我累得筋疲力盡。”
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晚上值班的時候,中毒的、燙傷的、發高燒的,一個一個推進來,小朱必須挺身而出。“我就這樣變成了全才。”小朱笑呵呵地說。
唐融對朱興旺贊賞有加:“小朱進步很快,已經能獨當一面。我們這里的兒科不同于大醫院,治療的病種非常多,醫生還要治療外科、內科、傳染病等。”
現在,工作狀態已經趨于穩定,小朱又有了新的目標:今年,他將請來北京的專家,由開縣衛生局牽頭,召集縣里的兒科醫生和各鄉鎮衛生院的醫生,就新生兒窒息方面的急救知識進行培訓,減少新生兒死亡率。
當初的想法也在逐步實施之中。在農村,出于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原因,有大量的遺傳病孩子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治療。朱興旺希望能用5年時間,掌握最真實的數據,初步完成對當地兒童遺傳病情況的統計和收集,再從事相關的醫療科學研究,進而取得有價值的突破。
小地方有大舞臺
平時沒事的時候,朱興旺上網也在關注“蟻族”的相關報道。在他看來,很多人被逼成“蟻族”是因為抹不開面子。
“我認為,這些高材生都是層層過關打拼出來的,自尊心很強,相應的自卑心理也很強,面對家人和社會的壓力,抹不開面子。如果他們回到縣里工作,有人會認為他沒本事留在大城市,所以,這些畢業生只好在大城市做‘蟻族’。我認為,現在很多年輕人,應該拋開一切,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們不能為了別人的想法,扭曲自己的精神世界,徹底淪為生活的機器。時間一長,機器不運轉了,自己也就找不到方向了。”朱興旺說。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在小朱看來,小地方一樣能成就大事業。
開縣人民醫院副院長譚邦華表示,西部一些地方“很渴求人才”。“從醫院用人角度來說,年輕人應該在基層接受鍛煉,培養全面素質。如果是在大城市的三級醫院,成才的路很漫長,小地方能幫助年輕人快速成長。”譚邦華說。
據譚邦華介紹,開縣人民醫院也為人才提供科研的平臺,“2010年,我們就要拿出100萬元,鼓勵醫生進行科研。像小朱這樣的醫生,科研功底扎實,醫院也會創造條件,讓他們盡快成才。”
2009年年底,開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印發各層次人才引進工作暫行辦法的通知》,對各類人才提供了優厚的條件。
“與其在城市里做不受重視的‘蟻族’,還不如到小地方好好鍛煉一下自己的能力。”小朱說,“小地方的舞臺,真的很大。”
本報重慶開縣1月18日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