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回到老家河南,吉林大學三年級學生小李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去焦作煤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焦煤集團”)解除定向就業協議。“這實在是情非得已,沒辦法。”小李苦惱地說。
定向單位讓定向生寫下保證書:畢業時不一定接收
2006年,小李以604分的高考成績進入吉大。與大多數普通考生不同,小李是以“焦煤集團定向生”身份被吉大錄取的,這意味著他畢業后須回定向單位——焦煤集團就業。
“在就業形勢日趨緊張的情況下,定向生可以免去找工作的麻煩。焦煤集團是河南省骨干企業,我認為還可以,填報志愿時就報了該集團定向生。何況,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定向生還可以降20分錄取。”小李說。
小李并不是焦煤集團職工子弟,家里沒有人在該集團工作。據小李介紹,河南省招辦公布了所有定向生招生計劃,全省考生都可自愿報考。
接到吉大錄取通知書那天,小李歡天喜地。通知書中還附有一張《定向就業協議書》,要求其入學前先到焦煤集團簽好這張協議。幾天后,小李興沖沖趕赴焦煤集團,但讓他納悶的是,在簽署定向就業協議過程中,該集團人事處要求他再立一份“保證書”。
“保證書的大意是,等我畢業時,焦煤集團不一定接收我們。”小李頗為困惑,“既然不一定接收,為什么還要定向培養?”
進入吉大后,小李在老鄉會上了解到,校內大概有近百名河南籍學生都是當年焦煤集團的定向生,而且入校前均被要求寫下“保證書”。
“從始至終,倒是沒有任何一家機構向我們收取過額外費用,我們都是正常繳費,和其他學生一樣。但是,聽學長們介紹,如果我們畢業時不回定向單位就業,就需要向吉林省教育部門繳4000元教育補償費。”小李說。
“要是解除定向協議,得繳4000元教育補償費;不解除的話,我們又不可以找其他工作,如考公務員,考研等等。而且吉林大學所有河南籍定向生都面臨這個問題。”小李很是不解,“定向單位不接收,那是定向單位的問題,憑什么讓我們交補償費?”
小李的苦惱與困惑,在其他個別定向生中也存在,一名女生說:“定向單位不一定接收,招生時為什么招這么多人?這不是明擺著讓我們給吉林省教育廳捐教育培養費嗎?”
吉大焦作定向生由來已久,教育補償費今年取消
在吉林大學,河南籍定向生并非只有小李這一批。該校2009年招生計劃顯示,今年該校計劃在河南省錄取本科生590人,其中包括定向生80人,約占13%,全部屬于焦煤集團定向生。
“以前,除河南外,我校在其他兩三個地區也招收過定向生。后來,國家規范定向招生,我們陸續取消了與各地各單位的定向培養合作,目前只剩下焦煤集團這一家。”吉大招辦副主任劉兵介紹,今年該校本科總計劃招收人數9900人,定向生占比不超過1%。
追根溯源,吉大與焦作方面的合作,實際上始于1996年。“當年,吉大正在建設新校區,焦作市政府一次性投入約七八百萬元支持該校辦學,按照雙方簽訂的聯合辦學協議,吉大每年需為焦作培養約80名人才”。焦作市政府與吉大聯合辦學辦公室主任馬明琴說。
據了解,雙方合作之初,由焦作市人事局負責接收定向生就業,后轉為市人才中心接收。2005年左右,國家整頓定向招生,不允許政府出面簽訂定向協議。在這種情況下,焦作市政府找到了當地第一大企業——焦煤集團,從此該集團便成為定向單位。
據吉大招生辦介紹,此后,每年由焦煤集團提出專業需求,吉大根據學校條件確定定向生招生專業,報教育部審批。招生范圍為河南全省,吉大在河南省重點本科控制線以上從高分到低分錄取,被錄取的定向新生,需與焦煤集團簽訂《定向就業協議書》,學校以此為依據予以注冊和派遣。學生入學后一切待遇、收費與非定向學生完全相同。畢業后,學校依據教育部對定向生的就業精神,定向派遣畢業生,由焦煤集團根據國家對畢業生的就業政策,組織畢業生進行雙向選擇,做好定向生的就業安置工作。
“2005年,焦煤集團第一次作為定向單位,與定向生簽了《定向就業協議書》,考慮到企業用人需求也會不斷變化,因而讓學生同時寫下了保證書。如果學生4年后畢業時,焦煤集團無力接收,學生還可解除定向關系,自主擇業,或者考研深造等。”馬明琴解釋。
記者從吉大了解到,以前,如果定向生與定向單位解除定向協議,本科畢業時須向吉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繳納4000元的教育補償費,學校在收到學生的繳費票據后,才能予以就業派遣。不過,這項收費今年已經取消。
“按照國家政策,定向生原則上須回定向地區、定向單位就業,如果因學生個人原因毀約,等于其享受了國家對定向生降分錄取的照顧政策,卻未履行義務,因而要繳納教育補償費,此項收費有物價、財政部門的許可。”吉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鄭志宏向記者證實,今年,此項收費確已正式取消,因為“ 根據就業形勢的變化,政府正不斷加大公共服務力度”。
定向生就業意向在變化,定向單位用人形勢也在變化
對于一些定向生因不能回定向單位就業而苦惱,不少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感到有些意外,因為這與前幾年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以前,大多數定向生不愿意回來,因為我們這地方工資待遇不算高,對于個別企業非常需求的人才,我們還要使勁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大多數定向生想去南方發達城市就業,或者考研。據我統計,有一年30%的定向生都考了研。”馬明琴說。
這一說法在吉大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得到了證實。該中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他印象中,前兩年回焦作就業的定向生很少,多數不想回去。2009年應屆畢業的河南定向生有66人,其中考研一部分,去外地就業的14人。
不過,隨著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一些學生堅定了回定向單位就業的想法,但與此同時,企業情況也發生了變化。
“4年前,焦煤集團用人需求量很大,但這幾年來,企業也在改制,特別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很多企業甚至面臨生死存亡。今年春天,焦煤集團又被另一煤業集團合并,形勢變化相當大。”馬明琴說。
馬明琴告訴記者,實際上,焦煤集團也不是都不接收定向生就業,該集團可以提供工作崗位,但目前所能提供的多為工人崗位,只怕這些重點大學畢業的定向生“不愿意干”,所以集團采取雙向選擇方式,尊重定向生的就業意愿。
在馬明琴看來,即使不能回焦煤集團就業,定向生也并沒有什么損失,而且從某種角度來說,定向生還應該“感謝”焦作市政府與吉大“聯合辦學、定向培養”的戰略舉措。
“河南是生源大省,高考考生眾多,但本地高校數量少,211工程重點大學更是屈指可數。多數外地一本院校在河南每年才招幾十個考生,有的才招幾個考生。所以,和其他省份相比,河南考生往往分數要高出一截才能被錄取。自從與吉大聯合辦學以來,該校在河南的招生計劃增加了定向生,而且按國家政策,定向生錄取線還可以降20分,這意味著更多學生有了上大學、上重點大學的機會。”馬明琴說。
時隔20年,定向招生是存是廢?
“焦作屬于貧困地區,煤業屬艱苦行業”,吉大招辦副主任劉兵表示,該校對焦煤集團的定向招生,符合國家有關定向生政策。
1989年,教育部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定向招生、定向就業暫行規定》指出,高等學校可以按國家招生計劃的一定比例,實行“定向招生、定向就業 ”,目的是為了幫助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工作環境比較艱苦的行業(如國防工業、林業、地質、氣象、礦區、油田等),保證他們得到一定數量的大學畢業生。
“這項政策的初衷非常好”,馬明琴告訴記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整個焦作市人才流失嚴重,“雖然當地每年上一本線的考生有幾百人,但念完大學回來工作的沒幾個”,人才短缺是困擾當地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特別是在經常井下作業的煤業企業,問題尤為突出。
“定向培養,既有助于解決當地人才需求,又增加了考生的升學機會,本應是雙贏之舉。”馬明琴表示,自1996年焦作市政府與吉大聯合辦學以來,定向生政策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但迄今13年過去,各方形勢巨變,以至于他們目前也開始考慮“要不要取消定向”的問題。
一方面,正如吉大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宮皓宇所言,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定向就業”,既與當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精神相悖,又實際上難以落實——很多定向生寧可不要檔案關系去發達地區就業,而對這類現象又缺乏制約手段。由此,在人才流動市場化的現實語境中,“定向生政策”的初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落空”。
“實際上,這些年,‘定向’這件事已經有些變味兒,對某些人來說,就簡單剩下享受招生時的降分優惠政策了。”宮皓宇說。
“有些變味兒”,還體現在定向招生過程中曾經出現的某些不良現象上,比如,利用定向招生收費、倒賣定向指標、假定向等。2005年,國家大力規范整頓之后,情況雖大為好轉,但借“定向招生”之名詐騙的不法分子仍未銷聲匿跡。
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企業經營狀況瞬息萬變,從定向生入學到畢業,其間4年時間,當初定向培養的專業人才,企業是否還需要,還用得上,本身就不是一個定數,如何保證4年后對定向生的“照單全收”?
“如果定向單位連續幾年都無法接收定向生就業,我認為,定向培養就可以取消了。”吉大招辦副主任劉兵表示,不可否認,目前仍有部分艱苦地區和重要行業需要通過定向招生滿足人才需求,但對定向招生今后的發展,教育行政部門應慎重考慮。
記者從焦作方面獲悉,對于明年是否取消定向招生,當地政府現在是兩頭為難:如果不取消,焦煤集團又無力接收,則部分定向生可能會有意見;如果取消,則意味著吉大在河南省的招生計劃可能減少,有些學生恐怕會因此失去上大學的機會。(本報記者 彭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