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張卓毅還是夾著課本穿行在中國農業大學校園里的一名大學生。那時,正在讀農業工程專業的他負責學校的農村教育項目,經常下鄉實地調研,來回奔走在農大校園和農村。
如今,他如愿以償,真正深入了農村,成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卻又經常回學校充電,仍然要奔走在田間和校園。
據統計,三年來,中國農業大學共有300多名學生走向農村,成為大學生村官。
“四年農大生活,由于經常下鄉,我幾乎成了半個農民。”張卓毅笑著說。
出生在農村的張卓毅去年7月到北京市密云縣上莊子村當了村官。在農大農研會的工作經歷使他一畢業就奔向了農村,“農研會讓我和農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在農村得到了很多實際的鍛煉。”四年間,張卓毅下鄉去過8個省,還在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滋根基金會做過項目活動助理,他所在的團隊多次被評為優秀小分隊。
“我在學校讀書時就總往農村跑。”張卓毅的課業成績不是最優秀的,然而創業設計卻做得很好,這得益于他下鄉到農村的實踐。臨近大學畢業,很多人都忙著找工作,而他卻在忙著做一個關于農村教育的公益項目。“有關農村的一切我都很感興趣,做起來很帶勁。”
“ 我現在經常回學校,去圖書館看看書、查查資料。現在在農村實地工作了,有時覺得知識不夠用,得回學校充電。這些材料都是在學校充電時寫出來的。”張卓毅打算這個周末還要去農大,一直和農大老師、同學保持著聯系,“工作中碰到問題,要向大家請教,農大的師弟師妹也經常來我們村實地學習。”
張卓毅介紹說,板栗是上莊子村的主要農產品,幾年前,村里實行了退耕還林制度,合作社組織統一種植、收購、銷售板栗,給村民發放板栗銷售后獲得的面粉。張卓毅來到村里后,發現板栗合作社沒有正式的章程,這給管理、分成等工作帶來很多不便;有機板栗也沒有合法商標。于是,他起草了一份“板栗合作社”章程,并多次跑縣工商局為板栗合作社注冊了合法商標。“起草章程的時候我感到自己知識儲備上的不足,不停地回學校查找有關合作社的資料,用師弟的圖書證借了社會保障、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書。去年我們村的板栗受到病蟲害影響,我看了很多板栗病蟲害防治技術方面的書,也請教了老師,把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問題,很有成就感。”
他認為,實踐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結構,而專業知識在實踐過程中更加細化,有時還得做適當修正,使之更加切合實際。
張卓毅還給村上的養豬場提出建設豬圈的建議,“我們在校時學過相關的東西,比如怎樣建豬圈,用什么材料給豬磨牙。但在實際工作中要具體考慮農村經濟條件以及村民個人經濟條件,要從減少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出發。這樣,在校園里學到的東西才可能活起來。另外,在實踐中原有的知識也得以進一步補充,在幫村民設計豬圈的過程中,我就重新學習了規模化養豬實用技術。”
修路,是張卓毅另一次將知識運用于實踐,“這個地已經鋪了一層小石子,很快就要鋪水泥路了。我就在忙著做這個,量尺寸、計算要多少石子、多少勞動力、多少支出……以前在學校學過工程計算,這方面我比村里的其他人更有經驗。”上莊子村的小路上已經鋪起了一層小石子,張卓毅介紹說,這條路很快將用水泥鋪好。他的辦公室里有一根長1米的木頭,他用這根木頭丈量路的長寬。
中國農業大學農村政策和發展問題教師唐麗霞說:“我的學生去當村官,大部分是很適應的。這與他們的專業有關,也與農大學生大學期間接觸農村較多有關。”唐麗霞說,在農村的三年,是難得的進行調查研究的機會。作為大學生村官,要一方面服務于農村,另一方面要把農業研究搞下去,在農村深入學習、研究,把學到的專業知識靈活運用。學校會一直關注這些大學生村官的發展,全力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一年不到的日子里,張卓毅組織了70多名農大學生來上莊子村實地調研。采訪結束時,他正忙著組織中國農業大學20多名學生與上莊子村的“紅色1+1”活動。他仔細翻看手中的策劃書,確保每個細節落實到位。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記者 徐嫩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