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大學一學生團隊對300多名初三年級農民工子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初中畢業后,選擇上高中的同學只有18%,而上技校和職高的占72%,成為大多數同學的選擇,10%選擇直接去打工。調查者由此得出結論,農民工子弟學習上進心不足。(《中國青年報》12月27日)
農民工子弟上進心真的不足嗎?或許在一些大學生們看來,初中畢業之后,不選擇上普通高中,這些農民工子弟是“不愛學習”的,他們還據此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農民工子弟所處的大的學習環境較差,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農民工子弟接觸的同學有許多計劃初中畢業直接打工,因此對學習不重視;農民工子弟不適應城市學校教學方式、節奏等,導致對學習的興趣喪失;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不夠等等。
從個人學習角度說,上述分析有一定道理,也可引起對農民工子弟學習環境的關心。可在筆者看來,農民工子弟選擇職高、技校,或者打工,卻并不能簡單得出他們不愛學習,其中有著很多復雜的因素。
其一,他們接受的教育質量低,考普通高中無望。各地的中考,并不是學生想上什么學校就上什么,而是按普高、職高、技校依次招生,普高的招分往往高出職高很多,農民工子弟由于接受的初中教育質量差,競爭性相對弱,因此他們知道自己在中考中最可能的選擇不是普高,而是職高、技校。如果按“上進心”的推論邏輯,也可以說現在有的農村高中畢業生“學習上進心”不足,因為他們考上大學,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只占20%,更多的只進入二本、三本院校,以及高職高專。
其二,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成本大,職高、技校的選擇更現實。相比普通高中教育來說,農民工子弟接受職高和技校,和其他學生一樣,可以享受兩年每年1500元的生活補貼,這對農村家庭來說有不小的吸引力。而接受高中教育,沒有這種生活補助,在學雜費之外,還有其他昂貴開支,這對農民工家庭來說,很難承擔。
其三,走通普通高中教育這條路,已讓一些農村家庭充滿畏懼。除了高中教育負擔之外,大學學費、大學就業問題,也使農村家庭望而生畏;而如果沒有考上大學,以升大學為教育目標的高中教育,對于農村家庭來說,就有可能是“白讀”。
這些復雜因素,是面對上述調查數據,更應該引起關注的方面。作為非義務教育的高中和大學教育,每個人有選擇讀與不讀,以及讀什么的權利,但是,如果來自農村的孩子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后,留給他們的只有職高、打工這樣的選擇,那么,整個社會給貧困、弱勢階層留下的上升空間越來越狹窄。
當然,有人還會說,農村孩子不一味走大學這條路。可是,當前中職教育的地位并沒有提升,接受中職教育,無論從教育質量,還是今后的出路看,還是低人一等,在這種背景下,農村孩子只能選擇中職,并不是教育的進步,除非從教育政策與就業政策雙管齊下,整體提升中職的地位。
事實上,加強中職教育,提高中職地位,這或是當前針對農村孩子初中后選擇,最切實的措施。在提升中職地位的措施之上,再推進基礎教育的均衡,完善大學國家助學制度,推進公平就業,才能最終為農村孩子營造公平的教育與就業環境。
□熊丙奇(學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