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是一位科學前輩滿懷社會責任感的深情追問,充分表達了對學校教育改革的殷切期望。錢老追問的“為何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我想,主要是指科研領域拔尖創新人才。
事實上,從學校里走出的杰出人才不乏其數。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80%的人口是文盲;60年后,大中小學總入學率已達到發展中國家較好水平,學校規模居世界第一,全國8億從業人員中,杰出人才數千萬計。袁隆平等一批對中國乃至人類做出重要貢獻的本土科學家及兩院院士,萬余名參與“嫦娥一號”工程的30歲以下科技人員,基本上都畢業于我國自己的學校。正是有了這批杰出人才的支撐,中國才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估計,最讓錢老憂慮的是,在經濟全球化勢頭漸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我國仍有許多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嚴重受制于人,已經構成可持續發展的明顯障礙,甚至成為國家安全穩定的潛在威脅。從小學到大學,培養大批杰出拔尖創新人才的良好勢頭尚未出現,現有的學校人才培養模式,還不能完全勝任培養搶占國際科技競爭制高點杰出人才的需要。
因此,錢老之問引發教育界和社會各界的深刻反思,得到了從大學教授到教育部領導的積極回應,對于當前增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動力,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新中國昨天的發展,離不開學校培養杰出人才;新中國今天和明天的發展,更離不開學校培養杰出拔尖創新人才,特別是,在世紀之交以來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時,人們更加深切體會到錢老之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目前,我國城鄉、區域之間的人才培養質量及保障條件,很不平衡,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舉例說,相同師資水平下,一個班20個學生還是60個學生,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很不一樣。但縮小班額,有幾個地方能做到?并不是每個地方的政府都能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并不是每個地方的財力、師資投入都有保障。2008年,全國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比上年下降,就說明了問題。
而對于杰出人才,培養固然是基礎性環節,非常重要,使用、評價、激勵等環節其實更加重要。
所以,直面錢老之問,僅是學校如芒刺背,而政府部門無動于衷,社會家庭袖手旁觀,那是絕對不行的。我們期望,借國家制定和施行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的有利時機,在政府主導下促進學校與社會緊密結合,在杰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方面形成更高共識,凝聚更大合力,取得更好實效。(張力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起草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