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生 蘭楊萍
23日、24日連續兩天,錢江晚報報道了郭初陽等浙江3位語文教師,給時下廣泛使用的“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等三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挑出不少“刺”,其中有與事實或常識不符合,有價值觀陳舊,甚至還有“杜撰”名人故事的,這一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幾天來,我們接到了不少讀者的電話,大家都對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這樣的問題感到憂慮。包括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臺等各地媒體記者,也都紛紛打電話來要求報道。
讓那些誤人子弟的問題教材曝光,我們并不是唯一的急先鋒。9月4日教師節前夕,溫家寶總理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學初二(5)班聽了一堂地理課,隨即指出,該校所選用的初中地理教材“有問題”:把陜西、甘肅劃入了華北地區。
郭初陽等老師給小學教材“找茬”是一種教學研究行為,而溫總理給教材挑出了錯則實屬偶然。這樣的“低級錯誤”居然要一國總理來指出,豈不令教材編寫和出版者汗顏!
但沒過多久,教材的出版方——中國地圖出版社就發表聲明為自己辯護:“媒體的報道不實”,因為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華北地區”,與行政或經濟概念中的“華北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材的依據之一是“長期以來初中地理教材編寫中形成的共識”。
記者不知道這樣的“共識”是多久以前達成的,很有可能和教室里的那些學生年齡一樣大。一本教科書連一位有相當文化的成人看了都產生誤解,怎么能指望那些十幾歲的學生看明白呢?
這件事也使我們隱約感到,要給時下的教材來一次徹底“大清理”,前路漫漫。我們給三家出版社的教材挑出一些“刺”,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不知在全國各類出版社編寫的林林總總的教材中,還有多少謬誤等著我們去修正,前面還有多少“攔路虎”。
但我們不會放棄呼吁。教材是什么?是教師藉以傳道授業的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最主要也是最系統的來源。教材的發行量動輒以百萬計,其影響之巨大,非常規書籍之所能比。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材的編寫、審定和出版,是學術權威的體現;教材影響的是我們的孩子,也是我們的未來。它的重要性決定了其準確性必須是“零差錯”。
溫總理給教材挑錯,使我們對總理嚴謹的治學精神肅然起敬。同時,也給了我們諸多啟示:必須改革傳統的教材編寫和出版模式,像給“問題牛奶”把關一樣,全程監控教材的編寫、出版流程,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征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
溫總理給教材挑錯,打破了教材的傳統“權威”,同時也警示我們:不要迷信,更不要盲從,要敢于質疑,要用科學的精神“小心求證”,老老實實地去找材料找根據,一切用事實說話。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民間人士進一步關注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建議對于教材中無作者、無出處、無發表時間的“三無”文章,要開展一次大清理。教材中所有文章要標明作者,并盡可能對作者作簡單介紹;不收錄佚名作者的文章;如果文章經過改編,要標明作者和改編者;所有文章應該標明出處、發表時間和是否節選,以免以訛傳訛,貽誤青少年。這樣做既是對讀者的尊重,也是對作者的尊重。從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來說,也是出版物的應有之義。
教材編寫是出版部門的事,但也是全社會的事,需要大家共同關注、共同努力,消滅教材面世之前把關、審查程序中存在的紕漏,給廣大學生提供最好的“放心教材”,給祖國放心的未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