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與溫儒敏教授晤談,他說當了系主任后,有些變革,對中文系博士論文的要求變得更嚴格了。他們新立了匿名評審、指導教授回避評議等條例,當時未及細問詳情。近日得睹儒敏兄的《書香五院———北大中文系敘錄》一書,讀到相關段落,不但眼前一亮,且心頭一震。
百年老校北京大學的中文系,為了控制品質,對博士論文的要求,在新世紀推出新政策。溫教授說,經過數年的實踐后,該系確定了必須做好的八個細節:培養方案、導師組、資格考試、開題報告、預答辯、匿名評審、答辯評議導師回避、學位委員會審查。
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成為超級大將,名滿天下。照此新政,則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必須過八關,才能成為文科的關云長。
第一關是厘定博士生的培養方案;其二,是成立該生的導師組,讓該生可轉益多師;其三,資格考試,由不同教授擬訂題目;其四,開題報告(通常報告內容是博士論文大綱及其首章)由五位教授評議其表現;其五,預答辯是五位或以上教授對博士論文初稿的審議;其六,匿名評審指同行專家學者(五至七人)對博士論文的匿名審議;其七,正式舉行博士論文答辯會時,該博士生的導師不出席答辯會、不評議該博士論文;其八,在答辯會通過的博士論文,由北京大學校方的學位委員會作最后審查。
第六關稍作補充如下。所謂匿名評審,評審人不是由博士生導師或系主任指定的。怎樣決定評審人呢?中文系設立一個校內外專家庫,按論文所屬的學科,由系學位委員會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一般的大學里,導師為了護航———幫助學生順利通過論文考試,往往會邀請同門同派的相熟同行任評審人兼答辯委員,在友情人情的溫馨中,讓論文過關,也就是在香港人講的“維威畏”中皆大歡喜。而北大中文系為了維持學術的威信,無畏于傷學生與導師的感情。
數十年來,我在中外眾多大學親歷或聽聞的,都沒有這樣的八大關。溫儒敏教授說,新政推行時,引起震動,且毀譽參半。但中文系頂住壓力,后來北大全校且普遍采用了匿名評審和導師回避兩個做法。
據《書香五院》所述,新的制度實施后,成效顯著,淘汰了不少低水平的論文,20年來,中國大陸的大學學額不斷增加,但學術水平有沒有普遍地提高呢,不無疑問。至于論文抄襲、學術行政走后門等學術腐敗,則時有所聞。北大中文系對博士論文嚴格把關,對提升學術水平自然大有幫助。北大中文系本來就有鐵面無私的教授,《書香五院》談及1980年代初季鎮淮教授指導的論文不獲通過的往事。季教授找來擔任答辯委員的,是論文議題的專家。這位專家對論文提出了很多負面的意見,反對通過論文。季氏尊重這位委員,也投了反對票。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委員是季氏從前的學生,學生雖然愛老師(而且是恩師),也愛老師的學生,但他更愛的是學術,是真理。溫儒敏教授當年目睹此事,說“此事在同學中引起了震動”。
2000年代初期八大關引起了震動,是否與1980年代初期二大反對票引起的震動有關呢?我想有關吧,因為引起震動的原因都是:學生畏于難關,不想有這樣的難關卡住他們。
然而,不過八大關,又怎能成為文科大將?柔道和空手道要八段才算是最高手,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鋼琴考試以八級為最高級;我們應該把北大中文系這八大關視為提升學術水平必需的八個階段。這個引起震動的新制度,是溫主任任內(1999—2008)的德政。海峽兩岸三地文科博士論文良莠參差,為了控制品質,增加博士學位的含金量,使真才實學的博士有錦繡的學術前途,各大學應該考慮設立這八大關,且把這八大關視為博士學位的八段錦。 □黃維樑[香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