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8日電 綜合消息,近日,北京大學本科招辦最終確定了39所中學具有2010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資質,在公眾的狐疑與觀望中,校長推薦制進入了實質性的操作階段,也揭開了北京大學自主招生的最新序幕。
新聞背景:杭州二中校長提議“推薦制”
據《新京報》報道,此次“校長推薦制”的起因是在今年4月北大召集浙江15所重點中學校長召開的一次招生研討會上,浙江省杭州二中校長葉翠微提出,一些辦學條件較好、生源質量優秀的中學,其校長可以個人名義和自身信譽為擔保,向名校推薦優秀學生。
此后,北大招辦組織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充分討論和調研。今年5月,北大召開自主招生戰略研討會,邀請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等,就進一步探索自主招生選拔新模式進行了深入討論。經北大自主招生專家委員會和北大招生委員會審議,形成了《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實施方案》。
今年7月,北大邀請了80所中學校長參加自主招生座談會。座談會上,北大首次提出了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提出在面向社會公示的前提下,中學校長可實名向北大推薦優秀學生,經推薦的學生可成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選人。經媒體報道后,這一試行的制度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質疑。
11月16日,北京大學招生辦公示了獲得推薦資格的39所中學及其校長姓名名單,據北大招辦官方網站介紹,在北京大學2010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中學資質申請環節中,收到了來自全國400余所中學關于“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資質的申請,如公示對象存在相關問題,可向北大招生辦反映。
質疑:高校“嫌貧愛富”加重了社會的不公正感
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一經亮相,就引發了社會各方的熱議,一時間,各種質疑聲不絕于耳,大多數質疑者擔心的焦點集中在了“公平”因素上。
《荊楚網》的一篇評論認為,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中,僅有13個省市的學校獲得了校長實名推薦資格。難道其它省市的學生素質、生源質量就遠遠落后于這13個省市嗎?這首先就是一種地域歧視。
上榜的39所中學,無一例外都是名聲顯赫的重點中學,沒有一所非重點中學和農村中學被納入具有推薦資質名單。一個優秀的學生,不能說因為在非重點中學讀書的“出身”不好,就把他否定。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曾表示:“不能一談到素質就是說唱歌好跳舞好,農村的孩子在比較弱勢的群體中成長起來,他們更會知道尊重別人,會更能吃苦。”“一個所謂的高考狀元的素質不一定比一個農村的孩子素質更高。”可是,這些“素質可能比高考狀元還高”的農村孩子,被推薦上北大的機會卻正在被剝奪。
《京華時報》發表的文章稱,對那些無緣享受教育優質資源的學子來說,無論是師資還是學校硬件等方面與名校皆有差距,在這種殊為不易的求學環境中,他們同樣也需要被推薦的機會,如果北京大學忽視他們,只青睞名校,容易加劇教育不公。同時,作為社會公正的“調節器”之一的教育,如果“嫌貧愛富”,還會加速公眾的社會不公正感和被剝奪感,校長推薦制不能只是名校的盛宴,更愿意看到,自主招生能越走越遠,能在捍衛教育公平與擴大高校自主權、選拔優質人才中找到平衡。
支持:走出“囚徒困境”需要一些寬容和信任
《中國青年報》載文稱,多數人現在正處于一種“囚徒困境”—— —邊呼吁改革“一考定終身”所主宰的應試弊端,一邊卻又不信任改革者的改革嘗試。對北大的校長推薦制在現實操作中可能出現的異化和腐敗有擔憂是正常的,但沒必要放任和放大這種焦慮,應試之弊人所共知,統考之害人人喊打,自主招生改革是改革的大勢所趨——既然有這個基本共識,那么對那些推進這個共識的改革努力,有時候必須選擇相信。只有給予改革者必要的信任,才能走出當下教育改革寸步難行的囚徒困境。
對此,《人民日報》的一篇評論則表示,校長實名推薦制并不是新鮮事,復旦大學等高校試行由中學校長推薦優秀生源的制度,已經搞了四五年,迄今似也并未曝出什么丑聞。北大今次竟惹來如此眾議洶洶,一部分原因是,北大是國內高等教育改革中最敏感的“風向標”,北大招生改革的一小步,不經意間被人們迅速放大成可能動搖既有教育體制和社會公平底線的一大步。
在這種情況下,北大的改革勇氣更顯可嘉。憑借在國內高校中的地位,今天的北大本可從容靜候每年高考后擇高分錄取,得到的生源大抵依然上佳。迎著質疑、指責而嘗試改革,動機和目標恐怕只有一個:為了呼應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內在需要,選拔、培養真正富有創造活力的精英人才,辦一所有個性特色的好大學。因此,在張大眼睛監督之外,也請多給高校招生改革一些鼓勵的掌聲。同時,也希望北大“身正為范”,能夠經得起輿論的挑剔,讓高校招生改革順利推進。
北大回應:校長推薦制不會損害落選中學利益
針對社會上的紛紛議論和一些落選中學對北大的標準提出異議和不同意見,17日,北大招辦表示,推薦制是一個“增量”嘗試,不會讓未獲得推薦資質的中學利益受損。
該負責人表示,在選拔過程中,沒有辦法用一個量化的標準來衡量學校,但就北京的情況來說,獲得推薦資格的4所中學是公認的好中學。由于試點學校數量有限,沒入選也不代表中學辦得不好。今年很多優秀中學沒有獲得參與的機會,但這并不影響學生在北大自主招生中的選拔錄取,中學仍可繼續通過自主招生制度向北大推薦優秀學生。
有媒體報道稱,一名“知名中學校長”質疑,北大只限定4所中學,把一批知名中學的好孩子拒在門外,是對學校和學生的一種傷害。北大招辦回應,推薦制是自主招生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屬于“增量改革”,是在不減少其他自主招生學生錄取機會的情況下吸收更多的優秀學生進北大。
除此之外,北大還表示,獲得推薦考生進北大還有門檻。按規定,學生在獲得推薦后,仍需過兩道門檻方可得到北大在高考一批次錄取時的30分優惠政策:其一,北大會安排相關學科的專家組對學生的報名資料審核,審核如有問題可能會被淘汰;其二,審核合格者雖免去參加筆試環節,但只有面試合格才能享受30分的優惠。面試合格者除了有保送資格并獲得批準的考生外,其余均需參加高考,高考成績應達到當地一批次錄取分數線,而且在獲得30分優惠后要達到北大在當地一批次的錄取分數線,方可被錄取。
教育部:北大試行“推薦制”是有益探索
據《新京報》報道,16日,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北大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是對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政策的進一步深化的積極探索,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誠信體系的有益嘗試,為不同類型優秀學生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教育部鼓勵各高校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和要求,遵循人才選拔和培養規律,開展一些有益的探索。由于自主選拔錄取招生實踐的范圍和時間均有限,各種規章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但該負責人表示,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為這些積極探索創造寬松的環境與氛圍。
該負責人還表示,希望社會各界還多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并歡迎社會各界嚴格監督,從而切實在制度、程序以及具體操作上杜絕不良現象的發生,確保招生的公平和公正。
入選學校校長:寧缺毋濫 要推就推偏才怪才
作為“上榜”名校北京四中的校長,手握五個推薦名額的劉長銘說,“我不敢保證學校今年一定有符合推薦標準的學生,如果沒有,我寧愿一個也不推薦。”他認為值得推薦的學生應該是可能成為像錢鐘書、吳晗這樣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過人才華的特殊人才,而不是一般意義上“均衡”發展的優等生。
劉長銘表示,一些在某一方面有特別超常的才華,而在其他方面暫時略有不足的學生,他們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中不能生存,但卻具備可貴的培養價值。而絕對不能為了提高學校考上北大清華的比例,就推薦那些可能降幾分能考上,不降分有危險的學生。“推良不推優”是絕對不允許的。“不過,真要有這樣的學生,可能降一些分數對他的錄取影響也不大,像錢鐘書、吳晗這樣的,降幾十分也很難考上。”他說。
在劉長銘看來,“校長實名推薦”并非名牌大學為了爭搶優質生源想出的新花招,而是對現有錄取制度的探索和補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