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8年打磨、收錄8300個漢字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征求意見稿日前終于面世,當下正在征求意見。其中,琴、親、魅等44個漢字在專家倡導下進行了寫法調整,這引發了爭議。
爭議:微調是不是瞎折騰
根據《通用規范漢字表》,“琴”字的上左“王”字最后一筆由“橫”變為“提”。這些字變化后,從辨認到書寫都還不至于出現障礙,但將“親”、“雜”、“殺”等字底下的“豎鉤”改為“豎”,最后一筆由“點”改成“捺”,變形就有點厲害了。
貓撲上有網友大呼:“小學白念了!”網友“andy”說:“這不是添亂嘛!”
甚至有網友套用當下網絡流行語表達不解:“專家改的不是字,是寂寞。”
騰訊大成網對此展開網絡調查,截至昨日下午5時,共有1187名網友參與,選擇“胡鬧,這不是窮折騰人嗎”占87.03%。
回應:微調參考了書法美學
昨日,記者電話采訪了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司司長李宇明。
李宇明說,比如“糴、汆、褰、衾”的下部末筆“捺”變“點”,可能是參考書法中“避重捺”;轉變筆形,是為了使整個字重心穩定、間架勻稱、字形活化。
談到爭議較大的“琴”字,他介紹,其實在目前的書寫體系中,“柴”、“碧”、“地”的“止”、“王”、“土”部分都是“提”。這次微調只不過是將以往習以為常的書寫習慣給別過來。
李宇明說,在對該字表進行討論時,大家參考了包括清華大學美術系、北大方正字體設計專家的意見。
他強調,微調不會對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響,主要是針對印刷規范而言。
他表示,《通用規范漢字表》尚在征求意見階段,會充分尊重各方意見。
緣起:電腦時代“暴露”不規范
目前,我國規范漢字的標準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文化部聯合發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但由于歷史原因,這套印刷宋體字形總體上統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
在“前電腦時代”,由于各印刷廠的鉛字都是用銅模澆鑄出來的,這些微量的不同僅憑視覺不易察覺;而進入“電腦時代”后,字形的不規范情況就“暴露”出來了。
思考:書寫時代的“沒落”
盡管網友們對微調不甚理解,可更多的人承認,調不調,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不大。對于漢字書寫,普通人已舍棄一份講究。
網友們在貓撲上議論:“反正都是打字,愛變變唄”,“好幾年沒拿筆寫過字了”,“他折騰他的,我就不改!反正也不學語文了,基本沒有用武之地了”。(記者李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