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想上好學校,就得上奧賽班。”家住重慶市渝中區的王女士,幾乎每個周末都要送孩子去上奧賽班,風雨無阻。
和王女士一樣,小學開始學奧賽、中學去拿全國大獎、高考保送名牌大學是很多家長為孩子擬定的一條成才捷徑。可是,如今家長們的美夢似乎要破滅了。7月中旬,重慶市教委宣布,從2009年起,重慶市將逐漸全面取消各類學科奧賽的升學加分。
重慶市教委基教處處長李源田告訴記者,重慶市在禁止義務教育階段的奧賽方面走在全國前頭,2006年就強令停止了全市小學和初中的一切奧林匹克學科競賽。“重慶的小學和初中奧賽早在幾年前就全面停止了,現在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比賽,更談不上與升學掛鉤加分。”
有專家把全民奧賽比喻為一場“全民災難”,坦言奧賽只適合極少數有天賦的學生學習。那重慶市取消各項奧賽升學加分,對素質教育會有什么樣的影響,連日來,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取消奧賽加分:是喜是憂?
最近,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公布了一份對北京、上海、武漢、南京、廣州、哈爾濱、鄭州、重慶等15個城市的公眾調查報告,結果出乎意料:被訪問者中有78%的小學生參加過奧賽培訓,84%的孩子表示不喜歡。迫于身邊人都參加奧賽培訓壓力的占35%,孩子出于自身興趣參加的僅占11%。對于奧賽培訓的評價,58%的家長認為弊大于利,64%的家長認為勞民傷財,收效甚微。
然而,面對重慶市逐漸全面取消奧賽加分的新政策,家長們是又擔心又高興。“為了進好的奧賽班,我們家長托關系,請客吃飯,如今不再和升學掛鉤,已經付出的財力和時間怎么辦,現在看來,不如把這些時間和精力花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上面”。重慶墊江的一名家長表示。
學生張煒則這樣看待逐漸全面取消奧賽加分:“早就該取消了,從小學就開始學習奧賽,我們就像做題的機器,從來沒有一個完整的假期。”
其實,奧賽本不是洪水猛獸,只是在引入我國后變了味。重慶一名中學教師告訴記者,奧賽雖然弊大于利,但是在鍛煉學生邏輯思維等方面是有好處的,“奧賽題是基礎題的融合,只是在實際教育中我們沒有把握好度”。
中國奧賽:緣何就這么火?
那么,是什么讓奧賽這么火,以至于幾乎成了一項“全民運動”?
奧賽在我國泛濫成災,其直接原因是它與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乃至高中升大學直接掛鉤,它的背后掩藏的是巨大的經濟利益。據了解,僅在北京,奧賽催生的市場規模就超過20億元。奧賽作為一種商業行為,就這樣打著“教育”的旗號堂而皇之地讓學生、家長就范。為了能讓孩子上個好學校,大多數家長明知奧賽對孩子健康成長并沒有多少價值,也不得不讓孩子犧牲假期去參加魚龍混雜的奧賽訓練班。
教育資源數量和質量的不均衡成為奧賽火爆成災的根本原因。1997年后,小學升初中取消了統考,實行電腦派位。不到兩年的時間就遇到嚴峻挑戰:家長們不甘心自己的寶貝兒女被分配到薄弱校或普通校,有些重點校也不愿意分到“差學生”。于是,作為可操作性較強的選拔工具,奧賽被重新提起。
擇校是現實的障礙,而擇校的根源在于政府沒有依法履行教育投入責任。在奧賽熱潮愈演愈烈的今天,有人這樣說“擇校不廢止,奧賽難降溫”。“因為優質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大家都想使用,所以迫切需要一個衡量工具。奧賽比賽獲獎可以獲取升學考試的加分,這就帶動了奧賽的火爆。”一名奧賽班教師坦言。所以,即便奧賽正在扼殺天才,“家長們也會把奧賽培訓班的門擠破”。
取消加分:就能還奧賽本來面目?
事實上,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規定公辦中小學禁辦奧賽班。但奧賽教育中存在的龐大利益鏈條,配合擇校的現實,最終讓官方命令變成一紙空文。
現在,重慶市教委發布逐漸全面取消奧賽加分的消息,雖然讓許多重慶家長很泄氣,但是市場上的暑期奧賽班報名依然火爆。有些奧賽班的教室甚至從上午8點開始,就一直不間斷地上著課,一批批學生在這里上完課又離開,下一批學生馬上接著上課。已經給孩子報了兩個奧賽班的劉女士說:“學奧賽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成績都有幫助,孩子班上成績最好的幾個學生都是學奧數的。”即使有人說奧賽對解題技巧的訓練,應試的色彩十分明顯,但是“應試教育才是王道”。
在重慶市,小學、初中升學早已不加分,現有對高中生奧賽獲獎者的高考加分政策也將被取消,孩子們似乎也能從“奧賽”中解脫出來,可是,取消奧賽加分之后又該學什么了呢?“既然我們已經明確,奧賽的問題就是擇校、選拔工具的問題,那么,如果取消奧賽,很快就會出來另外一個替代品。”許多人表示了這樣的擔憂:只要有擇校,就會有或明或暗的各種考察對比——奧賽成績,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即便沒有奧賽,也會滋生出其他的項目來。
全國惟一一個基本消除擇校的城市是安徽銅陵市。當地的17所初中沒有一所是“校中校”和“轉制校”。不管學生在哪一所初中就讀都有進入重點中學的機會。有人認為,銅陵經驗的可貴之處,不在于取得了多大的成績,而是當地政府在消除教育不均衡上所表現出的努力和勇氣。
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奧賽教育何去何從、能否回到本來面目,并不取決于對奧賽教育“危害”的認識,而取決于義務教育能否均衡發展,擇校熱能否真正消退,高考改革能否持續推進,能否真正打破應試教育,推行對學生的綜合、動態的多元評價體系。不僅對奧賽教育應作如是觀,對其他的“熱門教育”亦如此。記者 李國 實習生 黃怡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