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8個月,中國內地參加“美國高考”的考生同比翻了一番
目前,高考招錄工作尚未結束,但海外高校的生源“大戰”已經在國內悄然展開。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國內的美國留學市場異常熱鬧,很多美國高校紛紛“出招”,廣招中國生源,就連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和康奈爾等8所美國常青藤盟校也不例外。
赴美留學人數同比翻一番
據嘉華世達國際教育交流有限公司美國項目部負責人王敬透露,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已受理大約1500名學生赴美留學的申請,較去年同期增長50%。在申請到美國就讀本科的學生中,超過60%的申請者是國內成績拔尖的高中生。
為了吸引更多外國留學生,美國東北部最著名的8所常青藤盟校不僅開設了更多的專業,供學生根據各自需求和條件進行選擇,而且還適當提高了助學金和獎學金項目的預算。其中,哈佛大學向新入學學生提供的各項資助總額創歷史新高,僅獎學金總額一項就高達14.7億元人民幣。
究竟有多少內地學生選擇就讀美國高校?據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中國內地參加SAT(俗稱“美國高考”)的考生人數較去年翻了一番,達到1.5萬多人。其中,包括耶魯、普林斯頓、賓夕法尼亞、哥倫比亞等在內的美國高校,最近5年招收中國學生的人數持續增長。
據哈佛大學國際事務辦公室公布的數據顯示,該校2007至2008學年共有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400名,占總人數的10.22%,這個數字比16年前增加81.8%。
海外知名高校中國覓生源
為什么海外名校紛紛將目光投向中國內地?王敬認為,一是隨著近幾年中美交流加深,有著充足教育資源的美國高校迫切需要從其他國家招收優質生源,而中國內地高考的激烈競爭,成了美國高校進入中國教育市場的最佳時機;二是近年來美國留學簽證政策逐步寬松,為中國學生留美創造了條件;三是國內學生、家長對出國留學有了更多了解,家長對孩子的發展有了比較早的規劃;四是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相繼縮減,這就要求高校必須主動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辦學經費。此外,國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相對短缺,也在客觀上造成了一部分家長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尋找更便捷的途徑。
李洋是北京朝陽區一所知名中學的高三學生,今年高考成績雖然已過重點線,在國內可以上一所不錯的大學,但他最終還是選擇去美國留學。對于兒子的選擇,李洋的媽媽說:“從大學的世界排名和綜合實力來看,國內的大學不如美國高校有競爭力。另外,美國許多高校的教學環境比國內要好,希望孩子出國后能學到更多知識。”
在北京新東方英語培訓學校,一位送女兒學習英語的黃女士說:“雖然我女兒今年只是初三,但我們準備把孩子送到美國讀大學。因為,孩子花同樣的力氣準備高考,可能在國內只能上一般本科院校,而考美國高校上好大學的機會可能更多。”
國內高等教育還須變革圖強
王敬認為,相對于國內近千萬高中畢業生而言,每年幾萬人留學海外,不會對國內高等教育造成太大沖擊,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數學生是因為國內高考失利而選擇海外留學,絕大多數還是成績拔尖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說,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高校的生源質量。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范先佐認為,美國高校在中國大規模招生,對于中國高等教育至少具有兩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方面,大批海外名校將目光投向中國,對廣大考生和家長來說,在國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幫助更多中國家庭子女獲得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從而滿足不同經濟條件家庭的不同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大批海外名校涉足中國高教市場,客觀上給當前國內高等教育形成一種“倒逼機制”的外部環境,促進國內高校銳意革新,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據教育部最新公布,今年834萬應屆高中畢業生,報名參加高考的只有750萬人,有84萬人未參加高考。范先佐不無擔憂地說:“如果有一天這84萬人,不是像現在一樣分流至社會各個領域,而是通過‘美國高考’進入美國高校,那將對中國高等教育意味著什么?”
“可以說,全球金融危機只是海外名校瘋狂進入中國市場的起點,學術的國際化、教學的國際化、課程設置的國際化以及就業市場的國際化,都將是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因此我國高校應加大改革力度,使培養的人才既能適應未來勞動力市場的需要,也能滿足不同考生、家長的教育需求。”范先佐分析說。本報記者 柯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