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有些高三畢業班里,幾乎2/3的學生都想法弄到了加分名額,“裸考”倒成了少數;
不少持有“國家二級運動員”證書的考生,既不能跑,又不能跳,也沒練過什么項目;
父母都是漢族,考生卻是少數民族……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在執行環節,究竟有哪些潛規則,正在侵害著高考加分的公平公正?
加分是好經,但被念歪了
重慶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已成今年高考新聞中的焦點。浙江等其他省市今年以來也頻發高考加分弄虛作假事件。在本該嚴肅的高考中,加分怎么變得這么輕而易舉?是加分制度本身出了問題,還是別有他因?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認為,經是好經,但是被念歪了。
“從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看,對體育、藝術、學科特長生以及綜合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一定加分,是為了修正高招錄取憑卷面分數的單一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素質教育。對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考生的加分,則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周洪宇說,“但在實踐中,加分政策逐漸異化,同時滋生了腐敗。”
這當然有政策制定上的原因,一些高考加分項目彈性較大,給操作“預留”了很多空間。從暴露的加分事件看,不少加分條款確實給一些人提供了可鉆的空子。更可怕的是,有些掌握權力者出于形形色色的利益訴求,肆意歪曲政策,隨意操作。
一些地方政府把給特殊利益者子女加分當作發展社會經濟的一種資源,用稀缺的教育機會換取短期利益;一些干部利用權力鉆加分政策漏洞,利用競賽、科技創新、特長等機會給子女加分,成為一種“潛規則”。
華東師大教育學系教授吳遵民表示,“權勢侵入,使高考加分制度變了樣、走了形,傷害了社會公平,使孩子的受教育權利變成了成人的游戲。”教育界人士認為,高考加分亂象背后,還形成了加分培訓等等一系列的產業鏈,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許多不當行為規模化,更值得憂慮。
亂象叢生的背后
高考加分操作中的亂象,很大程度上與運行的現狀有關。
據了解,盡管加分政策由教育部門制定,但加分項目要涉及科協、體育、外事、民委、計生、殘聯、公安等多個部門。而且各地在實際操作中擁有政策解釋權與最終決定權。由于缺乏嚴格的定量標準和外部監督,容易受到人為操縱。
貴州省教育廳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周憶江說,高考加分成為輿論熱點,也不能光讓教育部門背黑鍋,計生、民委等部門也在高考加分環節中占一席之地。“一些部門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也干預了高考加分政策的執行。”
今年一些省份農村獨生子女高考可加10分,但考生要到當地計生部門辦理相關手續,便是一例。
“關門設立和運行高考加分項目,信息又不充分公開,使得權力失去監督制約,在一些地方加分成為以權謀私的工具。”上海社科院王泠一博士認為,這是高考加分制度面臨信任危機的主要原因。“很多信息普通老百姓是得不到的。”
“政策的執行過程不公開不透明,也是違規加分頻發的重要原因。”吳遵民認為,高考加分制度執行中的偏差,可以通過改進執行來解決,最好的辦法便是公開透明,接受群眾監督。否則,即便取消了某些加分項目,也無法保證保留下來的項目不成為以權謀私的工具。
公開透明,才更陽光
“如能做到決策科學民主、執行公開透明,弄虛作假者受到嚴懲,加分政策就不至于變異。”廣西教育廳民族教育處處長黃小鵬建議。
“為了維護高考加分公正性和嚴肅性,有必要對其項目進行一番清理,對先前設置的項目進行論證,該調整的調整,該取消的取消。”周洪宇建議,當前,應從設計、制定、審核高考加分項目入手,清理加分項目,壓縮人為操縱的空間。對于體育特長生、藝術特長生和三好學生的加分等質疑頗多的項目,應該逐步取消。“與此同時,對加分的考生名單、加分項目、理由等信息,進行全面公示,由社會進行監督,避免違規加分現象發生。”
從長遠看,對考生的加分政策,應納入多元評價體系,即變高考加分為用多項指標對考生進行綜合評價,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個性發展,而高校根據對學生的綜合評價自主錄取。“只有這樣才能去除教育的功利傾向,回歸育人的本義。”吳遵民說。
“說到底就是把高考加分公開化,透明化,加強社會對其監督。鏟除高考加分腐敗的決定因素在于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沒有有效監督,腐敗仍會穿上各式各樣的馬甲。”王泠一表示。
教育部日前發出文件,明確提出“所有享受加分的考生必須經有效公示確認無誤后,方可按加分投檔錄取”等多項要求。河北省正考慮舉行高考加分聽證會,把加分項目和政策擺到桌面上討論,邀請學生、家長、學者、媒體等參與,不合理的加分項目可以考慮調整甚至取消。
“只有公開、透明,高考加分政策才能更加陽光。”周洪宇如是說。(記者 倪光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