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何大如年,年輕人說不清
從傳統習俗說,這天要吃團圓飯,還要祭天祭祖
有人建議,將冬至定為假日
□通訊員 王玉生
實習生 吳朝香
本報記者 岳雁
昨天一大早,在下沙上大學的施露清接到家里的電話,讓她趕回家過冬至。這個90后的女生,一口回絕了長輩的要求,理由是要留在學校準備圣誕舞會。冬至,對于這些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遙遠的名詞。
冬至不敵圣誕
老人著急卻沒法說服孫女
施露清住在下馬塍社區,一個典型的90后大學女生。為了不回家過冬至,還和年邁的外婆吵了一架。施露清說,從下沙學校趕回家要兩個小時,第二天一大早還有課,何必這么奔波。“而且這兩天我們班還在籌備圣誕舞會,很忙的。”在這些年輕人看來,冬至的重要性,可沒法和圣誕相比。
孫女的這番推脫,讓75歲的奶奶石老太太很不滿,“都說冬至大如年,這一天很重要的。吃飯其次,還要上墳、祭祖。祖宗傳下來的重要日子不過,一定要去過洋節。”
石老太和孫女爭執,以石老太敗北告終。“孫女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回答不出來,結果說不過她。”孫女問石老太:“冬至為什么大如年,我為什么必須回來呢?”
“我只知道這句話從老底子就傳下來了,我爺爺奶奶就那么說過。至于為什么,就不知道了。”
近日,杭州西溪街道在轄區內8個社區,進行了一場關于冬至的調查。30歲以下的居民普遍說不清冬至的意義,只知道圣誕節。50歲至60歲的居民選擇會在冬至掃墓,吃團圓飯。70歲以上的居民最重視冬至,除了掃墓還要祭祖,對家庭成員聚集的要求也最高。
“我們原本想冬至時,在街道搞個活動。沒想到響應的人非常少,而且都是老年人。還有年輕人反問我們,為什么不搞圣誕活動。”西溪街道工作人員王玉生感嘆,以前常說“冬至大如年”,可現在,冬至已經逐漸開始被人遺忘。
冬至為什么大如年
從氣象來說
太陽“回歸”了
冬至這一天,對于位于北半球的中國,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正因為如此,冬至便成為歷法上重要的節氣之一,又稱“冬節”。
“冬至是一個節氣性的節日。這一天陰陽交替,之后陽氣回升。古人對于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在農耕社會,這個節氣很重要,過得很隆重,大家會去慶賀,漸漸就成了節日。”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民俗文化促進會副會長陳華文說。
從習俗來說
代表年終有歸宿
簡單來說,在古代農耕社會,冬至這一天代表了種植和腌制食物、釀酒的開始,是重新再來的起點,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至,表示年終有所歸宿。所以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陳華文副會長說,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糍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包括紹興、金華原來都很重視過冬至,家家戶戶都要打年糕、做米酒、進補、祭祖之類的。
“許多地方選擇在冬至這一天做食物,比如釀酒,只是和這天的氣候有關,因為在這天釀的酒味道特別好,容易保存,包括糍粑也是一樣的。”
從傳統來說
這天要祭天祭祖
到了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這時候,全國都會放假過節,還有許多慶祝活動。和過年比起來,當時的統治階級更重視冬至,漸漸也就流傳下“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不妨學學古人
冬至放假怎么樣?
浙江工商大學社會學系馬良教授認為,年輕人喜歡過圣誕節漠視冬至,是因為對一種文化符號的不了解。
馬良表示,冬至這類傳統節日,就是一種文化符號,它能夠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社區里的老年人對冬至印象深刻,所以就會很開心地要去過這個節日。而對于年輕人來說,不了解這個符號的象征意義,自然不愿意過。
“造成這種不了解的原因之一,是社會發展速度加快,世界越來越扁平化,人們之間的交往,更注重空間的并存性,像大洋彼岸的節日,你可能很容易就了解了,文化的象征意義也變得多元化。”馬良說,“所以,圣誕節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符號,容易被年輕人接受。”
“而且,圣誕節的外延比較廣。比如它有圣誕老人、圣誕樹這些實體,象征著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歡樂等。”馬教授認為相對而言,冬至等傳統節日對載體的開發和挖掘,還不夠深,所以年輕人越來越淡漠。
“傳統節日應該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具有現代性。我們現在的端午、中秋都放假,讓民眾有時間去過這個節日。”陳華文建議,不妨把冬至也定為假期,有利于文化品牌的形成。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