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研究院專門從事公益理論研究、公益人才培養與公益政策咨詢服務,國內這一塊還較弱
●大家開始關注公益了,也愿意出力,但還要了解什么是公益,怎么做慈善
●直到今天,災難募捐還在重復20年前的做法,而災民錯過了救援黃金72小時
●未來20年中國要有10所公益大學,培養的人才方能符合大國的發展趨勢和需要
●做演員到我這樣,基本可以過上貴族生活。但做公益要徹底粉碎自己,把自己當真孫子
●40歲后社會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要胸懷天下,承擔起人類的價值
“我不拍電影沒問題,因為永遠有人在拍,但這個時代需要公益的力量,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必須負起公眾人物的責任。”昨日,國內第一家由大學和公益組織聯合發起的公益研究院成立,李連杰以北京師范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理事長的身份接受本報采訪。
“用30年走完別人百年的路”
李連杰告訴記者,此次和北師大聯合發起成立的公益研究院將專門從事公益理論研究、公益人才培養與公益政策咨詢服務。
“中國的公益事業就像30年前的改革開放,大家都在做生意,但怎么做、怎么改、怎么變都很模糊,探索了很久后才出現特區。大家現在開始關注公益事業了,很多企業和個人也愿意扶持社會弱勢群體,但要了解什么是公益,怎么做慈善。”李連杰希望中國慈善業能用30年走完別人百年的路。
“將來會出現很多公益組織,但如果沒有相關人才,就會出現資金重疊,人力資源浪費。”李連杰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汶川地震重建,50家企業爭著幫助一所學校,但隔壁山里的老百姓卻還睡在帳篷里。
李連杰坦言,關于公益,自己有很多夢想。但具體在學術上該怎么做呢?
“我小學文憑都沒有,但可以搭一個平臺,把世界最好的大學、最好的老師、最好的企業家放在一起,共同改變我們的社會以及未來的人類社會。”李連杰說。“我甚至覺得光做中國慈善是不夠的,所以一直和企業家說,求求你們,每年拿一點錢當獎學金,幫幫柬埔寨、印度,這才是一個大國的公益,如果每年能幫非洲培養10個本科生出來就太好了。”
“中國需要10所公益大學”
李連杰很早就注意到一個問題:香港直到今天,每遇災難,捐助行動都會重復20年前的做法。
“災難來了媒體開始報道,當死傷越來越多的時候公眾人物就出來呼吁捐款,捐來的錢經過良性運作,等待5、6天,加上休息日差不多10天才能到位。錢到位后要給誰還不清楚,而災民已經錯過了救援黃金72小時,最需要幫助的前10天也結束了,這筆救災款變成了災后重建款。”李連杰說,最后錢到底給了誰,去了哪里,到底透不透明,是一盤糊涂賬。
2005年李連杰從印尼海嘯中逃生后,決定創立壹基金,此后,他兩年沒有行動。
“其實我是在全世界取經,從洛克菲勒基金到國際紅十字會,學習如何做到能好心而合法。因為社會制度不同,西方有很多先進的經驗我們不能全盤照搬。”李連杰告訴記者,當時他就預備要成立公益研究院,乃至于未來要有公益學院,公益大學。
他說,未來20年中國要有10所公益大學,培養的人才才能符合一個大國的發展趨勢和需要。
“不是裝孫子,是真孫子”
很多李連杰的影迷都發現,電影中的他容光煥發,做慈善的他卻略顯憔悴。李連杰坦言,做公益很累,雖然自己甲亢嚴重,醫生也一直要他休息,但他停不下來。
“做演員到我這個位置,基本上可以過上貴族生活。專車、專機接送,總統套房,幾十個保鏢,吃喝不愁,只要我開心大家就賺錢了。但是做公益就要徹底粉碎自己,你誰都不是,見人矮三分。”李連杰稱自己不是裝孫子,而是真孫子。“我只有心甘情愿的做孫子,公信力才能一步一步的建立起來。”
投身公益事業后,李連杰常常要面對政府、媒體、企業等各個領域,甚至一年要開的會,要見的人,要求的人,需要估算才能算出來。
“在過去3年里,我基本釋放了過去20年累積的能量。”李連杰笑言。他的座右銘是,不同年齡段做不同的事情,生命中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要超越自己。
“我練了10年武術,16歲轉行,當時所有人都反對。但我已經證明了自己。”李連杰說,在他做電影到頂峰的時期,自己要改變,為社會做一些事情。
“40歲以后社會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說,“我相信老祖宗說的要胸懷天下,我也相信這個天下不止960萬平方公里。”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楊春
參與互動(0) | 【編輯:侯冬華】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