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港臺學生善于細膩描述尋常小事相比——
本報訊 (記者王柏玲)第四屆中國中學生作文競賽已進入最后總決賽階段。據大賽組委會介紹,今年臺灣省首次組團參賽,選送的97篇作文有5篇入圍決賽。而香港中學生已是第三年參賽,前兩年各有2名學生被授予大賽最高榮譽,今年參賽的100篇作文又有8篇殺入決賽。雖然參賽作品數量不多,但港臺中學生作文所反映出的嫻熟的表達能力和扎實的文字功底,給評委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給內地提供了不少借鑒。
港臺學生擅長“小中見大”
家庭生活、學習生活是港臺學生作文觸及最多的話題,如對繁重學業的無奈承受,對父母操勞的細心體察,對逝去親人的深情回憶,雖然敘述的都是些平常事,但無不透露出濃濃真情,反映出港臺學生對愛、對親情、對人生的細致觀察和獨特體驗。
香港的孩子在快節奏的打拼生活里,關注的是平凡而偉大的親情。一個中六(相當于內地高三)女生寫自己的父親——總是好脾性,樂呵呵的。偶爾上學與父親同路,看到“沉甸甸的工具袋壓得爸爸的肩膀也歪向一邊”,想到生計的艱辛。上補習班交費,父親很高興地給了1000元學費,回頭卻發現父親狠命地按計算器,算計本月花銷的開缺。普通家庭用度緊張,父親從不讓孩子體驗生存的窘迫,可小女孩偏偏有這樣的心靈,去體察、去感動。
臺灣學生的作文,文字里則彌漫著濃重的鄉土氣息。高雄師大附中一名學生寫自己住在鄉下的外婆“身上總帶著泥土的腥味和青草的甘味”,這股青草味聯系著祖孫之間不可分割的親情,給人一種恬靜的哀愁。
文字風格上港臺學生比較接近,描寫細膩,淡中見濃,小中見大,讀后讓人回味良久。剛從湖南長沙閱卷歸來的大賽評委會主任姚建庭對港臺學生作文的印象是“文字質樸老練,內容具體不空洞”。
上海學生偏好“抓大放小”
與港臺學生相比,上海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無疑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從汶川地震、北京奧運到2010上海世博,上海學生似乎更善于把握這樣的“大”主題,而對自己身邊人和事的描述卻顯得籠統而平淡,記敘成了作文的軟肋。有評委老師反映,一些高中生的記敘水平甚至遠不及初中學生。
高中學生不會寫記敘文,在評委們看來,這與日常的讀寫訓練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小學、初中作文側重把記敘、說明的基礎打扎實,而到了高中階段則逐漸轉向議論。但近年來受應試作文低齡化影響,一些教師在初中甚至小學階段就開始議論的訓練,卻忽視了寫作基本功的夯實,到了高中更是議論文獨當一面。過多材料作文的訓練,使得學生很習慣對新聞、時事等拿來的材料發表議論,對自己身邊的人或事卻缺乏細致觀察和發自內心的感悟。進才中學語文教師王大在日常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作文文字漂亮,思考也深,但看得出作者的感受大多來自閱讀,而不是親身體驗。
姚建庭認為,沒有像樣的記敘就沒有像樣的議論。記敘單薄,作文就缺少感動人的力量,懸空的議論容易無病呻吟。他建議,日常作文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細心體驗,真切感悟。在加強議論文訓練的同時,不能忽視記敘水平的提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