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憲:認真做學問自然能創新
徐光憲網名“老頑童”,他也很喜歡看金庸的小說,但他希望年輕人不要看,要等到年紀大了再看,因為“年輕人的時間最寶貴,記憶力最強,一定要在年輕時把基礎打好”。
徐光憲是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也是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4月12日,他給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講了一課——科研創新方法學的探索。65年前,他從上海交大化學系畢業,65年后的今天,他和錢學森、張光斗、吳文俊等一起被授予上海交通大學杰出校友終身成就獎。
雖然很喜歡看金庸小說,但徐光憲說自己一般晚上睡覺前才看。一次,有個中學生問他,為什么老師說看金庸小說耽誤學習,徐光憲回答說,自己已經老了,而十幾歲正是最寶貴的學習時間,因為這個時間記憶力非常好,所以“青年時候不要去看這種小說,到年紀大了再看”。
談到科研創新方法學的探索,徐光憲認為首先要做好創新前的準備,也就是知識的積累。幼年時,徐光憲常常生病,要看中醫、吃中藥,他看到中藥鋪有100多個抽屜,覺得挺好玩,自己也想有一間中藥鋪的抽屜,把學到的知識分門別類放到抽屜里邊,后來他開始做卡片,現在則放在計算機里,也就是“知識框架”。
“學而不問則殆,問而不浮則罔。學而問,問而思,思而行,行而果,這就是創新。所以創新就是做學問,認真做學問,自然能創新。”徐光憲的科研理念是立足于基礎研究,要面向國家目標。
在徐光憲看來,科學研究是接力賽跑,起跑點要在科研前沿,要把前人的有關知識接過來,所以研究生的導師很重要,“他把接力賽跑的棒交給你,你就可以在科學研究的前沿起跑”。
有同學問科學家是否有天生的特質,徐光憲表示,音樂家、藝術家、體育冠軍天分的因素比較大,但科學家對天分的依靠性不是很大,“同學們只要勤奮一定會成為科學家,取得很大的成就。這是我的經驗,也是我的希望。”
徐光憲還告訴學子,他投身科研最大的動力之一就是好奇心。
小時候,徐光憲看到天上有很多很多星星,就問大人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頭上有多少根頭發,大人說這都是些沒有答案的傻問題,但徐光憲一直不死心。后來,他了解到黃種人大概有12萬根頭發,黑種人是14萬根,白種人是10萬根,所以頭發還是數得清的,數目也不是很大。而天上有多少顆星星,現在也能觀測和計算了。
“好奇心非常重要,同學們還是要保留好奇心,萬事一定要問為什么,這是一個動力。”徐光憲說。本報記者 周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