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7位四川籍學子,把對家鄉最濃烈深沉的愛,凝結成一份4萬多字的報告——《關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思考和建議——基于國內外災后恢復重建的案例分析和啟示》,5月28日,報告寄往國務院新聞辦。目前,7人研究小組正對這一課題進行更深入的二期研究。
在國家最高行政機關迅速傳送
被四川省做災后重建參考
國務院新聞辦郭衛民局長非常重視,這是全國高校學生寫出的第一份汶川災后重建分析報告,郭衛民局長立即轉送給四川省李成云副省長。
隨即,四川省蔣巨峰省長、王寧副省長、李成云副省長及省政協解洪副主席,都對這份報告做出批示并提出了重要意見和建議。
6月5日,這份報告被遞交給國家發改委王春正主任,王主任當即將其批轉國家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規劃組請其參考。
6月10日,四川省政府辦公廳打來電話,對人大7人研究小組表示感謝,并調取了電子版以便進行深入研究。
6月11日,國務院應急辦公室致電人民大學,對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要求加送幾份報告至中南海。
6月12日上午,研究小組將報告送至中南海并與相關負責人座談,國務院應急辦的同志稱贊并感謝人大師生為災后重建獻言獻策。
6月14日,四川省李成云副省長來信,贊揚人大學子服務災后重建的精神,表示其中一些建議正被參考……
目前,報告已被國務院秘書長馬凱批示,并正在遞送相關部門參考落實。
一份大學生的普通調研報告,就這樣以驚人的效率,在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間傳送著。
7人全是黨員來自不同專業
報告提出8個問題10條建議
這7位成員有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來自不同專業,但都是共產黨員。他們在密切關注災區情況和積極參與各項公益活動時,敏感地發現,目前我國介紹地震災后重建的書籍和相關經驗很少。為此,他們確定了選題,5月14日即正式開展對世界各地災后重建典型經驗的總結和研究,以案例分析為基礎,結合四川災區特點,為災區重建提供建議。
在他們的報告中,有臺灣9·21大地震、日本阪神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的案例研究及部分政策建議,還有德國法蘭克福在二戰后重建的案例研究。對汶川大地震的災后重建,他們提出的政策建議有6大原則、8個問題和10條建議。剛剛完成遞交的第一期報告,主要側重案例研究和宏觀分析;他們還希望深入探討危機管理和農村金融等專業領域方面的問題,目前已經緊張有序開始了后續研究。
認為災區重建是自己的責任
投身社會實踐備受鼓舞
研究小組得到了幾位指導老師的大力支持。報告撰寫期間,7名成員幾乎犧牲了所有的課余休息時間。項目小組組長、行政管理系07級碩士生羅杰,提供了他的“經驗”。羅杰曾帶領研究團隊撰寫了《2007年國家扶持生豬養殖政策執行情況分析》調研報告,是首個大學生、研究生在這方面所做的客觀分析研究,曾獲得溫家寶總理的批示。此次汶川災后研究行動也由他發起,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要用良心來做這份研究,要對得起四川鄉親、對得起我們母校。”他這次著重研究的是臺灣9·21大地震案例。
每天晚上,研究小組的7位成員都要召開一次“碰頭會”,確保溝通的及時和有效。有時為了一個問題,大家甚至爭得面紅耳赤;教室熄燈了,他們就轉移到宿舍樓的門廳里,就著走廊的燈光,繼續熱烈討論。行政管理系05級博士生劉柏志,主要負責全文的修改和提出部分政策建議;行政管理系07級碩士生譚毅,進行唐山大地震案例研究和部分政策建議。他倆的家鄉分別是廣元和達州,在這次強烈震災中,家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但他們樂觀地表示:“家鄉人民肯定能早日重建新家園。做這份研究,讓我們更加懂得大愛無言!”
社會學系04級本科生張冬凱,進行災區群眾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分析及部分政策建議;德語系04級本科生雷柳倩,進行德國法蘭克福戰后重建的案例研究;法學系07級碩士生何耀,進行四川汶川地震災區的特點分析和部分政策建議;行政管理系07級碩士生劉承丞,進行日本阪神地震案例的編寫和報告的修改,曾熱切地爭取赴四川做志愿者的她說:“真想立刻就能看到災后重建的美麗川蜀大地!”
在得知這份報告得到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和四川省領導的高度肯定和重視后,7名成員表現得十分淡定。“能以一個普通學子的身份為災區重建提供參考建議,是我們的心愿,也是我們的責任所在。”項目組組長羅杰說。想起2007年五四青年節那天,溫家寶總理來到人大,與師生座談時鼓勵大家投身社會實踐,羅杰他們備受鼓舞,正用行動努力著。
相關鏈接
人大七名學生關于災后重建的政策建議摘要
災后恢復重建應該注重的8個問題
(一)注重對災區群眾需求的關注
(二)注重對文化遺產的保存
(三)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四)注重對重建經驗的學習
(五)注重對現代技術的運用
(六)注重對政府效率的提升
(七)注重對重建行為的監管
(八)注重對重建秩序的安排
關于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的10條建議
(一)設置領導災區重建的專門機構
(二)構建災區群眾心理干預及治療體系
(三)拓寬籌措重建資金的融資渠道
(四)設計符合災區實際的長遠規劃
(五)構筑實現官民互動的溝通平臺
(六)建立凝聚全國人民的傳播體系
(七)頒布解決災區群眾失業的政策措施
(八)完善指導重建行為的法規制度
(九)創立災害知識傳播的教育體系
(十)探索分擔災害風險的長效機制
大學生們還就高校如何充分發揮思想庫、人才庫和智囊庫的作用,為災區重建提供人才服務和智力支持提出了建議,并附錄《服務災后重建,大學義不容辭》:
(一)高校對口支援災區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災區重建亟需智力支持
第二、高校具備知識和人才優勢
(二)建立高校對口支援災區的合作機制
第一、成立專門機構,為高校對口支援災區提供組織保證
第二、以災區需求為導向,提供災后重建咨詢與服務
第三、以災區為陣地,開展高校師生掛職工作
第四、以災區為載體,建立大學生黨員教育基地
第五、以高校為依托,承擔災區人才的培訓任務
第六、以高校為窗口,促進災區文化的保存推廣
(三)完善高校對口支援災區的激勵機制
第一、設立考評和獎勵制度
第二、做好高校對口支援災區工作中先進典型的宣傳工作
第三、充分發揮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和優秀專家選拔工作的激勵作用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