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就是語言,能說就可以了。你看外國哪有上大學還學英語的,都學12年了還有什么學的!边@是一位在校生接受采訪時的“戲言”,但也代表了不少同學的想法。10月12日上午,在天津大學舉行的“人文精神與大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著名學者王蒙面對百余名慕名而來的天大學子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認為現在之所以部分大學生人文素養不高,與“市場化風氣入侵大學”、“學科分類過細過!薄ⅰ熬W絡普及造成學生們不習慣進行推敲和探討”等三大因素息息相關。對于已被邊緣化的大學語文,想重新回到舞臺中央,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們愛上學語文,大學語文不應是中文系的專利,我們的大學生都應該更“人文”一點。
“跟外語相比,我們大學語文甘拜下風!币晃淮髮W語文教師這樣抱怨。的確,如果不是去年教育部舊話重提,恐怕已經有不少人忘記了大學語文的存在。
“如果說小學階段是基本的識字能力培養、初中階段是基本的閱讀、寫作能力培養,那么高中、大學的語文教育就應該體現在文化的傳承和思想的升華!
會寫簡歷、不寫錯別字、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這是學語文最基本的要求。更進一步的官方一點兒的說法是,“開設語文課的真正目的是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引導人,這樣的目的性應該貫穿于語文教材的編寫、講授、考核、學習各個環節。”但問題是“大學生不會寫作”的情況并不鮮見,在大學里散發的宣傳品錯字連篇、詞不達意的現象也不在少數。
難道大學生真的覺得語文沒用嗎?并非如此,即便是一些理工科的學生也認為,能在語文課上了解一些最新的文學動態對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很有幫助,況且在將來的工作中也有實際用處。孫亞楠是天津師范大學2007屆畢業生,學物理專業,目前在某中學當老師,在她看來,大學時學習一年語文對自己很有裨益!拔医涛锢,沒有一定的表達能力是不能讓學生領悟你的意思的,而運用巧妙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就能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物理理論!笨梢赃@樣說,從學生角度講,沒有多少人真正認為學語文沒用,不學語文的理由通常是“沒機會”或者“沒時間”。
《中國教育報》一篇報道中提到,一些學校的大學語文正處于沒落階段,有的學校從原有的一學年100多節課縮減到停開此課程,有的學校大學語文的師資隊伍萎縮很厲害,從20多人縮減到不足5人。這直接造成了一些想學語文的學生找不到老師,但這畢竟是少數。以我市為例,雖然只有南開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高校將大學語文列為不分文理的全;A必修課,但大部分高校大學語文或其他人文學科課程均以選修課形式出現。可見,只要想學語文,大學生還是可以學到的,但不少學生選課熱情不高或僅僅用來混學分倒是事實。
在“人文精神與大學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著名學者王蒙對這一現象總結了三點原因:市場化風氣入侵大學,學生們對于學什么帶有極強的功利色彩;學科分類過細過專,專業課負擔重,造成學生忽視語文學習;網絡迅速普及,學生們更愿意接受那些淺思維,不習慣進行推敲和探討。看來,僅僅用硬性規定讓語文成為“必修”治標不治本,真想讓大學生回到語文課堂上來需要讓大家真正愛上語文。
“要做到讓大學語文立于必修課的‘不敗’地位,就要把學生們在多年語文學習中被打消了的對語文的興趣重新建立起來,立足于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對語文與中國文化有感性和系統性的了解。”
針對大學語文怎么教怎么學的問題,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認為,大學語文不能完全順著中學語文的路子來開,必須要有提升,但也不宜講成一般文學鑒賞或者文化史那種類型的課。這種觀點得到了教師和同學的普遍認同。大學語文成為必修課后,南開大學的學生反映良好,就得益于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將知識性的課程內容放在網上,讓學生們自己寫作、看材料,課堂上則采用靈活的手段對硬性的知識點進行補充,這種完全不同于中學的課堂氛圍,更容易讓大學生接受。
其實,想提升自己的語文水平不一定非要學《語文》,在大學階段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天津大學雖然沒有將語文課設置為全校必修課,但構建了《文化共存論》、《老子的智慧》、《西方文學名家名作》等150余門課程在內的人文選修課體系,要求所有專業的學生必須選修8學分以上的人文選修課,不僅讓更多的同學接觸到人文知識,而且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人文教學方式和近年來國內教育界倡導的通識教育是一致的,開展通識教育逾十年的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認為,要求理工科學生選修10%的人文方面的學分,反之亦然,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更能應付現代社會的壓力和要求。據李焯芬介紹,香港大學會不定期地請專家學者來學校講學,史學家來講中國文化,文學家來講寫作,藝術家來講京劇、昆曲。語文說到底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學生只有愛上中國文化,才能真正喜歡上語文。
“讓學生讀某本書,前提是作為教師你要讀過這本書,但我們很多教師做不到這一點。我想問一問,作為老師,你能否開出本學科經典書目的清單來?”
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認為,對人文知識學習不能依靠老師課堂上的講授,而是要進行自主性閱讀,大學實際上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閱讀空間和時間,但可惜的是,“圖書館里越來越沒有學術的味道!薄叭齻月讀不完三本書,看得最多的是漫畫和武俠小說,網絡閱讀實際上在玩游戲和聊天,這怎么行?”朱永新對此頗為感慨。學外語的時候,我們都要反復強調閱讀量,因為沒有閱讀量背下來的單詞、語法只不過是紙上談兵,但學語文的時候,我們卻往往忽視這一點。
如果說大學生對于非本專業的書籍閱讀熱情不高還情有可原的話,那么一些大學生連專業內的經典書籍也置若罔聞就有些不可原諒了,朱永新教授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引導不力。老師不重視閱讀,不能列出本專業的書單,如何引導學生強化閱讀。而學生沒有對閱讀的興趣,就更談不上對語文感興趣,聽說讀寫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大學語文的回歸應該是一個整體的回歸,而不要僅僅把目光盯在《大學語文》這本教材上。(繆鵬翀 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