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30年兩岸校園歌曲經(jīng)典演唱會”將在北京世紀劇院唱響。演出海報上,站在最前列的赫然是校園音樂兩次浪潮的代表人物羅大佑和高曉松。除了這兩位之外,李宗盛、丁薇、小柯、老狼、水木年華等十余位臺灣與內(nèi)地的校園音樂代表人物將登臺演出。作為大學生音樂節(jié)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這次演唱會也成為繼“羅大佑2002年北京圍爐演唱會”之后,最具懷舊色彩、最具煽動性的一次演唱會,校園音樂人的集體聚會,必將啟動幾代學子塵封的集體記憶,重回“純真年代”。
現(xiàn)在談起校園音樂,有點恍若隔世的感覺,記憶里勉強能記得的,也就是水木年華的那一首《蝴蝶花》了。自此之后,各種流行音樂包括諸如《大學自習室》等網(wǎng)絡音樂涌進了校園,再也很難聽到那歌詞純美、旋律流暢、散發(fā)著淡淡憂傷的校園音樂了。“池塘邊的榕樹上……”、“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青春的花開花謝讓我疲憊卻不后悔……”唱著這些歌告別校園的人們,記憶已經(jīng)永久恒定在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從此世間無音樂,不信你看看那些30歲以后的人們,他們誰學會了幾首新歌?他們在卡拉OK或者聚會的時候,唱的又是哪些老歌。
惟有一種歌唱起來令人熱淚盈眶,時間仿佛開始倒著流淌,這種歌便是校園民謠。上幾代人說到校園歌曲,如數(shù)家珍,唱起校園歌曲,一往情深。有了更多音樂選擇的年輕孩子,恐怕是不了解這種情感的,他們會認為推崇校園音樂的人“并不了解現(xiàn)在的大學生”,追溯校園音樂的輝煌不過是懷舊情緒的又一次集體爆發(fā)。這種聲音是有道理的,社會和時代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大學校園也愈加開放,早已不是安靜、封閉的象牙塔,迫不及待的與社會的接觸,急切想抓住發(fā)展自己的機會,使得學生已經(jīng)沒有心情創(chuàng)作和欣賞屬于自己的音樂,校園音樂的沒落,不是因為校園失去了創(chuàng)作的土壤,而是受眾的大面積流失,迫使校園音樂創(chuàng)作喑啞。
彼時的校園音樂,雖然總體上固守于校園,與現(xiàn)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音樂里蘊涵的青春和理想,卻是永遠值得回味的旋律。此時的校園音樂,該如何找回屬于自己的旋律,這不僅是音樂人要考慮的問題,也需要校園學子進行一次比較深入的思考。不可否認,校園音樂是基于懷舊的格調(diào)上成長的,當懷舊與當代學生的思想、觀點已經(jīng)有相當落差的時候,是該到了給校園音樂注入新鮮元素的時候了,如果一味沿著老一輩校園音樂人的懷舊路線走,第三次校園音樂浪潮的到來短時間內(nèi)只能是一個未知數(shù)。但校園音樂留下來的單純與浪漫,真摯和深情不能丟,這是校園音樂之本,沒有特色的校園音樂只會成為流行一時的口水歌,而失去傳唱的價值。
呼喚校園音樂第三次浪潮的到來,是所有理想主義者和浪漫主義者的一個愿望,盡管這個愿望和物質(zhì)時代的浮躁特質(zhì)格格不入,但我們?nèi)云诖@音樂用本真、單純的元素來抵抗商業(yè)音樂的侵襲。與以往校園音樂單一追求唯美浪漫的感覺相比,新的校園音樂潮流應該展開的更開闊一些,感恩、勵志、青春激情、新戀曲……都可以成為校園音樂的創(chuàng)作題材。
今年是恢復高考30周年,總結(jié)校園音樂30年,回顧社會30年變遷,我們會發(fā)現(xiàn),青春的追求會變,但青春的激情永遠會在,在流行復制和重復的選秀時代,校園音樂到了該尋求突圍的時刻,我們期待下一個羅大佑、高曉松的到來……(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