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教師交流如何避免“形式化”?
城里教師登上鄉村講臺,鄉村老師到城市取經——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破題從這里下手?早前,(重慶)市教委傳出消息,今年我市將在2—3個區縣試點城鄉教師交流,要求每年同一學校教師的交流比例達到5%—10%。今年兩會期間,眾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
避免走形式 需要制度建設
“在城鄉教師之間進行交流,有助于教育資源的平衡流通。”市人大代表、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校長譚勁說。
一方面,城市老師可以將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帶到農村,讓農村孩子開闊眼界,接觸更新鮮的東西;二是鄉村老師可以通過交流到城里,學習更科學更先進的教學模式,對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和師資素質都很有幫助。
但也有代表和委員擔憂:沒有制度化的保證,交流極有可能形式化。
市人大代表、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院長朱福榮認為,過去全市教師的交流活動不少,“但不乏突擊性、短期性、應急性、應付性等特點。城市老師去了農村,但呆幾天又回來了。”
市人大代表、南川區三泉鎮中心校幼兒教師王小婭擔心,“有的學校會不會阻礙教師的交流?畢竟,如果好老師走了,學校的質量要受到影響。”
有了硬性指標 也要貼近實際
確定了城鄉教師交流的硬指標,是否就可以避免“不走形式了”?
市政協委員、巫溪縣文峰小學校長董光彬表示,要避免有些學校為了完成指標而被動、無序的交流。比如,有的鄉村學校缺音樂老師,但來的卻是語文老師。
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老師的低效使用。董光彬對記者談起過去縣里引進老師的情景。當時,縣教委牽頭,通過支教的形式,引進過一些城市教師資源,前后有20來位。但把這些老師請來以后,并不是讓他們從事教學,而是把他們當成“寶貝”,指導學校的教學教研。自然,這些老師沒有深入鄉村教育,實際用處不大。
對此,董光彬建議,一是要建立教師信息庫,使每所學校的高級職稱、中級職稱等師資結構情況能一目了然、清晰可見;二是在交流之前,要進行仔細調研,作詳細規劃,以便于給交流來的教師科學設崗,優化教師交流的效果。
柔性關懷 讓城市教師更主動
如果說建立長效機制是剛性層面的要求,那么,“柔性層面”也不能忽略。市人大代表、潼南縣柏梓鎮龍藏小學校長袁利認為,“要在調動城市教師積極性上做文章。”
過去,龍藏小學也來了一些城市老師,但這些老師很快又回城了。她提到,農村的生活條件和辦公條件太差,吃飯、住宿都是問題,特別是交通不便,沒有班車,“上班途經山路,男孩還可以騎摩托車,女孩就只能走路了”。“可以說,是惡劣的外部條件把城市老師逼回去的。”
朱福榮也有相同看法。他說,隨著重慶大力建設標準化學校,絕大部分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但為什么城市老師還是不愿意去?“主要是農村文化設施太單調。城市老師喜歡看電影,喜歡高雅藝術,喜歡上網,但這些需求在農村都無法得到滿足。”朱福榮說。
“所以,相關的配套服務也要跟上。”袁利說,“要讓這些教師人在,心也在。”(記者 文晶 實習生 劉俊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