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興起了一股風———修改中學語文教材,先是把魯迅的名著一篇篇拿下,接著是一些老作家的作品紛紛“落馬”,今年,輪到了“五四”以來的經典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背影》。
當然,語文課程需要不斷修訂完善,需要與時代同步,但是,修改的目的是去蕪存菁,是優中選優,而不是對經典作品來“轅門問斬”。
有人說魯迅的作品,過于晦澀、尖刻、老氣,因而已“過時”了,不適合現在的青少年;讓《背影》出局的原因是,文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讓《狼牙山五壯士》“沉沒”的原因是,現在和平與發展是全球大趨勢,應該讓戰爭淡出人們的視野,何況,他們最后跳崖犧牲,不人性化……
什么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就是!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個老故事,有人到書店里買書,要求是“沒有愛情,沒有兇殺,沒有故事,沒有女人,沒有情節,沒有懸念”。結果,營業員按照他的要求,給他拿來書———《火車客運時刻表》。于是,筆者想到,這些修訂中學語文教材的人,是否就是那個傳說中購買《火車客運時刻表》的人,按照“六個沒有”的要求,把教材搞得純潔無瑕,把語言搞得干巴無趣,才算達到了他的要求。
如果順著這些人的思路,中學語文課可以不學,也可以不教,隨便打開課本,就可以找出毛病。例如人教版語文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寫了一個京城長安,老文工團琵琶演奏員、歡場三陪女的故事,作者沒有鮮明的政治立場,跟這些不三不四人搞曖昧,有損文化人的“斯文”;卡夫卡的《變形記》,不是寫人變成一個小蟲的故事嗎,這些事情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這樣的作品會影響青少年正常的身心健康……
當然,如果按照修改中學語文教材這些道德家的標準,文學就不要存在了。《西游記》宣傳了神鬼妖邪,《三國演義》講的是爾虞我詐,《紅樓夢》宣傳了男歡女愛的小資情調,再說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都是十四五歲的“未成年人”,這樣的作品,豈不是引導青少年早戀嗎?
魯迅先生評《紅樓夢》時曾經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可見,對待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不是怎么改的問題,而是怎么看的問題。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文學也是如此,人們欣賞作品時,總是說要好看,能夠吸引人,有文采,能夠發人深省。但是,在修改中學語文教材時,為什么把學生當成“弱智”,以為學生“很傻很天真”,教材“很黃很暴力”。其實,不是教材問題,不是學生問題,關鍵是那些“專家”,要摘下評判家的眼鏡,放下道學家的刀子,要有一顆平常心,以一個普通讀者的眼光來審視教材和作品,而不要動不動就想“開刀問斬”。蔡正奮
參與互動(0) | 【編輯:吳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