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當地時間10月7日,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60多人飛抵美國洛杉磯,將在好萊塢奧斯卡頒獎典禮場地柯達劇院連續2天、演出3場梅派經典京劇好戲。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將演出梅派經典“貴妃醉酒”,把中國傳統京劇帶給美國觀眾。 中新社發 盧威 攝
|
資料圖:當地時間10月7日,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60多人飛抵美國洛杉磯,將在好萊塢奧斯卡頒獎典禮場地柯達劇院連續2天、演出3場梅派經典京劇好戲。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將演出梅派經典“貴妃醉酒”,把中國傳統京劇帶給美國觀眾。 中新社發 盧威 攝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梅蘭芳9個孩子的后代中,除了梅葆玖大哥的兒子,在梅蘭芳紀念館從事梅蘭芳藝術理論研究,其他人,都沒有和梅派京劇有直接關系了
★ 文/河西
很久之前,梅葆玖早有一個心愿,就是為父親拍一部能夠真正體現其藝術生涯和藝術精神的電影。電影《梅蘭芳》的底本(回憶錄《我的父親梅蘭芳》)由梅葆玖的哥哥梅紹武寫成之后,從2002年開始,梅葆玖就帶著它四處奔走,導演見了無數位,卻沒有一個能讓他感到放心。
直到4年之后,他在中國電影集團總裁韓三平的陪同下,見到了陳凱歌。
他們是老相識了。陳凱歌的父親陳懷皚50年代就參與過梅蘭芳的藝術紀錄片的拍攝,從小,陳凱歌就經常到梅家來玩,還見過梅夫人福芝芳,這為他日后拍攝代表作《霸王別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梅蘭芳最后的日子
中國新聞周刊:梅先生平時穿衣服有講究嗎?資料里描述一般是穿西裝。
梅葆玖:他在家穿著比較隨便,在外一般都穿西裝,他習慣這樣。因為他出國早,穿長袍的時間反而比較少。
中國新聞周刊:在飲食方面是否也比較隨便,據說你們經常吃的是炸醬面?
梅葆玖:在飲食方面沒有特別挑剔的。家里的大師傅是北方人,也做一些南方菜,我父親比較喜歡江淮一帶的菜。我們祖上都是泰州的,喜歡吃點甜的、清淡點的,肥的他不吃;比較愛吃蔬菜,面食也吃,因為我母親是北方人。
他一般不喝酒,白酒什么他都不會喝,有時在飯桌上,出于禮貌會喝一點葡萄酒。
中國新聞周刊:他會用一些護膚品來保養皮膚嗎?
梅葆玖:他還是按照傳統的做法來做。在化妝前先涂一層凡士林,把毛孔堵上,再上油彩,這樣等于上了一層保護膜,就不會直接傷皮膚了。不過他用的油彩都是好的,副作用少一些。
中國新聞周刊:1949年,你陪同父親一起到北平去參加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時的情景是怎么樣的?
梅葆玖:那是全國第一次開這樣的代表大會,也是我第一次到北京,這座古都對我特別有吸引力。北京的老劇場、老藝術家、父輩的老師們我都見到了,從1949、1950年到北京,一直到我父親去世這十幾年時間,我又學習又實踐,對我的發展最有幫助。
父親去日本、朝鮮慰問(演出),我也都跟著他一起去,這可以說是我藝術成長最受益的時間。我一直守著父親,父親演出的時候,我天天看;我演出的時候,父親就幫我指出我的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解放后梅蘭芳擔任了很多社會工作,包括中國京劇院院長和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這些社會工作會不會占用他比較多的時間?
梅葆玖:肯定會忙一點,學習、開會都比較多。他后來患心臟病去世,當時沒有現在的醫療條件,沒有心臟搭橋、血管支架的技術,所以1961年還是沒有挺過去。
別人知道他的心臟血管比較細,心室擴大,通過透視能看出來,醫生叫他不要太累,但是當時對心臟病的認知還沒有現在這么深,他老是說胃疼,其實胃疼是心臟病的反射,我父親以為是胃疼,吃點藥壓一壓就沒事了,結果病情被延誤。
等病情嚴重了才知道是心臟病,送醫院,心臟血管已經堵塞了好幾根,已經是晚期,1961年8月8日凌晨突然又發病,沒有搶救過來。
中國新聞周刊:發病的時候他在做什么?
梅葆玖:也沒有做什么,就是清洗一下,大夫不讓他下地,他不聽,還是下地,結果一上床就發了病。送到醫院后,人工呼吸等搶救工作都做了,沒有用。我妹妹先到醫院,醫生對她說,我父親這病已經有一定的時間,而且限于當時的醫療條件,沒有搶救過來。
梅蘭芳的后代
中國新聞周刊:梅先生去世后,留下價值幾十億的收藏和家產,這些怎么處理?
梅葆玖:主要文物都在梅蘭芳紀念館,也就是我們原來住的四合院,現在準備擴建。這些東西在(我們)手里慢慢慢慢都會散失了,我覺得交給國家永遠保存才是上上之策。
現在梅蘭芳紀念館由文化部管,文物在國家手中展覽。
中國新聞周刊:文革時沒有被抄家? 梅葆玖:抄走的文物都放在文化部,封存起來,周總理不讓動,文革結束后都還給我們了。
中國新聞周刊:你大哥的孫子梅瑋會繼承梅派的京劇來演京劇嗎?
梅葆玖:他是北大畢業,后來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現在已經到梅蘭芳紀念館工作。他是從梅蘭芳藝術理論這方面來學習、研究的,但自己能唱旦角,也有嗓子,只是不是以此為專業。
中國新聞周刊:梅蘭芳9個孩子的后代中,除了梅瑋,還有從事京劇藝術的嗎?
梅葆玖:我姐姐葆王月的孩子唱的是老生,從日本回來后現在在中央電視臺負責戲曲欄目。
梅派及京劇的衣缽
中國新聞周刊:梅蘭芳對于他的學生很關心也很愛護,李世芳去世后,你父親非常傷心,上演《金山寺》時還傷心流淚,是這樣的嗎?
梅葆玖:他很難過。女學生里他最喜歡言慧珠,男學生里最喜歡李世芳,他人很聰明。父親培養一個得意門生不容易,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可以達到這個標準。李世芳坐飛機失事后,他非常難過,還為他演了一出戲,給他家里募捐,我們都參加了,戲唱了三天,掙的錢都給了他家屬,料理后事。
中國新聞周刊:你本人10歲開始學藝,3年后就開始登臺演出,當時父親對你的演出持肯定的態度嗎?
梅葆玖:我反應比較快,人還算比較聰明。小孩也不知道在臺上害怕,只是覺得好玩,沒有任何壓力。我(當時)還在學校念書,寒假暑假時,在學校和同學們一塊演出,算是實習。(你還是汽車、音響以及和電有關的機器的發燒友?)
我家里原本就有很多唱片,父親出國回來也帶回來許多唱片,男高音、女高音、古典音樂唱片都有,我就在家里聽。我父親還介紹給我這是誰唱的。我們家有這條件,逐漸我就開始喜歡這些東西了。
上海這樣的都市,電影、音響、照相,方方面面條件都具備。我父親也喜歡照相。我們家也有車,他們怕我闖禍,不讓我開。但一來二去跟司機也都學會了。
后來父母去世以后,我自己開車,有公務的時候是團里來接我。現在規定年齡不超過75歲都可以開,我74歲,耳朵、靈敏度各方面都沒有什么問題,我開車慢,也不跟人搶,所以從來沒有闖過禍。
中國新聞周刊:現在戲曲不景氣,你覺得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繼承文化遺產,并喜歡京劇呢?
梅葆玖: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是我們一家的問題,是全國的問題。現在小學生也要學點京劇,大學里(比如清華、北大)也有京劇課。我前段時間去臺灣,看到臺灣大學里也在教京劇課,中文系里也都有研究中國戲曲的教授和學生。
培養演員,也得培養有文化底蘊的,這樣演出來的人物才能真實。不知道歷史,不知道文化層面,不知道京劇、昆曲是怎么形成的,光模仿外在只能是一個外殼。
中國新聞周刊:現在教育部規定中小學要學京劇,你覺得是否是一種必要?
梅葆玖:他們應該了解一些京劇的知識,知道京劇什么樣式,怎么唱,這不是專業式的培訓,只是要他們知道京劇的歷史,從這個角度來看,音樂課里有一點京劇,我覺得是很必要的。
我是主張教育部多一些傳統文化的教育,每一個戲都有中國歷史的背景,每一種唱腔都是中國文化底蘊的表現。對于教育部這樣的規定,我們的專業演員也很積極,都到基層去輔導音樂教師。
中國新聞周刊:你覺得培養和繼承梅蘭芳京劇藝術,目前較迫切的工作是什么?
梅葆玖:我覺得還是要培養高精尖的演員。
京劇藝術主要還是看你的表演聽你的唱,就像我們聽西方歌曲《茶花女》一樣,這些經典作品不可能說再改了,主要還是看什么人去唱,什么人去演。觀眾來看主要是來看角,沒有角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就要培養高精尖的名角,他一上臺,大家就爭先恐后地來買票,媒體、宣傳很重要。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你還去了臺灣做一個演出,臺灣京劇發展的現狀如何?
梅葆玖:1993年我就去過臺灣,像張學良、蔣緯國等老一輩的人我都見到了;1997或1998年我們演《龍女牧羊》時又去了一次。80多歲、90多歲的老票友都來看我們演出。他們說“在大陸的時候都看過你父親的戲”,有的連戲票都留著呢。有的都是退伍的老兵。
陳水扁時期,把京劇推在一邊演歌仔戲,現在馬英九上臺后還是恢復了國劇。馬英九知道我們要來,還和連戰一起請我們在國賓館吃飯。我在政協禮堂給連戰演過《貴妃醉酒》,他很喜歡梅派,他對我說,一直見不到你,這次來臺灣一定要請請你。 ★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