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星星之火
“經北京、上海兩地80多位工作者共同努力,廿四史于1973年底校點完畢,至1978年全部出版。” 顧頡剛的女兒顧潮在《歷劫終教志不灰》一書里記載。中華書局副總編輯徐俊介紹,該項工程歷時20年,每個階段從事點校工作的人都不同,而且有些院校是集體參與,算上弟子門生,包括中華書局的員工,全部參與該項工作的人數約為300多人。
點校組的專家們在“國史”整理中躲過了劫難,陸續回到了原單位,結束了他們的借調生涯。1975年,王仲犖做詩《十年》,其中有一句“史局汗青欣有日”,意即二十四史點校工作行將完成。按照王仲犖《談談我的生平和治學經過》一文,他正式離開中華書局的日子是1976年8月,此時“文革”行將結束。比他更早進入中華書局的啟功,則在1977年完成了自己的校史生涯,風云變幻的北京已漸漸恢復了平靜。1978年,“二十四史”點校本中最后完成的《宋史》出版。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出版在海內外引發了轟動,各種舊版本幾乎全部被替代,成為最權威、最通行的“國史”標準本。香港《大公報》連續對此進行報道,且指出,這“反映了我國對待古代文化遺產嚴肅和認真的科學態度”。
點校工作亦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周清澍在《〈元史〉點校的經歷和體會》中記載,當年翁獨健和邵循正兩位老先生既要負責標點,又要兼顧校勘,很歡迎學生參加。周清澍表示:“我們每天都能碰到標點和校勘中大量的疑難問題,分頭充分查考,完成了一兩個人一二十年的工作量。”《金史》責編崔文印亦獲益匪淺。《金史》由張政火良負責點校,每當崔文印的有些標注有道理時,他就用鉛筆在旁邊批“很好,全文照抄”等。崔文印此后潛心于金史研究,撰有《大金國志校證》《靖康稗史箋證》。
2006年5月,“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修訂工程正式啟動,修訂工程辦公室負責人徐俊介紹,當他們前往有關高校和研究機構聯系修訂適宜時,反饋很積極。正是早年的點校工作,發展出了一批特色學科,比如武漢大學,至今還是國內南北朝史研究的重鎮。不過,徐俊坦言修訂工作的緊迫性亦來源于此:“學術界能夠勝任且愿意做的人越來越少。我們現在不做,再過個十年,學術力量儲備和先后銜接上也會出現問題。”根據目前的工作進展,中華書局預計將在2012年,即中華書局創辦100周年之際,先行出版影響最大的“前四史”修訂本。比如《史記》,這部史書當初曾經為國慶十周年獻禮,如今則將為國學“百年老字號”中華書局志慶。 ★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