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影響的作家作品越來越少
李鐘聲(評論家):我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去看廣東作家出現“盛世平庸”的現象,第一是作家自身的問題,第二是組織者的問題例如文聯作協還有媒體副刊,最后還受整個社會環境影響。
最近十來年廣東在創作中冒頭的作家不多,從作家自身來講,從事寫作的人,應該經常反思、檢討,自身學養、創作心態以及生活生存心態。當個作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必須有較宏大的知識結構,深厚的學養,人文人才培養不能按過去培養文化人的路子走,那樣是瘸腳的,像“五四”之后的大家錢鍾書這些,不是讀幾本“文藝”概論就可以的,而要涉獵各個學科。在這個基礎上要向厚重級別挺進,自身要求要更高,除了學養、態度外,還應關注社會。作家應該是個思想家,對社會、人生、各種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觀察和看法,在沉思中把握普通人民和社會脈搏的跳動,深入到人性里面去,要符合歷史發展規律。例如在廣東,寫民工其實是一個大舞臺,但是我們好像還是沒有出好作品。廣東為什么出不了大師?廣東作家出現了一種情況,總是埋頭在寫,我認為作家至少是六成時間在讀的,還要不斷自我反思、檢討,要有自知之明。
組織者方面,文聯作協的發展應該要跟上時代發展,不能再是過去“文革”前的做法,要改革。吳冠中多次提出要解散美術家協會,因為他認為協會已經是美術家提高水平的阻力。作為一個文藝團體一個服務部門,組織者管理者應該以服務心態做事,務求提高作家創作率和創作水平。就是說,要關注、挖取和扶持有獨立見地、有自己思考、有追求、有潛質的人才,不要讓這些真正的人才游離在體制之外,得不到扶持,這就是管理者的失職。另外還有多年不修改稿費條例、展覽條例、加入作協的制度等都是需要完善的。散文家黃秋耘生前有一句名言:我要面向文學,背向文壇。這是對這個體制和管理服務部門有意見。這里面還有一個官本位的問題。也許是中國經歷封建統治時間太長,總是以官、級來衡量事情,過五十年再來看是很可笑的啊。要明確,藝術團體不是官場,用官階級別來管理是不符合藝術規律的。廣東作協近年來也是一直有做努力,在摸索改革,例如聘任制、簽約制等都是不斷在改革中的措施,但是改得很慢。老實說,現在沒有找到很好的辦法。
現在社會環境非常浮躁,誰都想出來表演一下。當作家,功利性是必須去掉的,要“退火”,這樣才能沉在知識的深層次里汲取真正的養料。我覺得寫《白鹿原》的陳忠實很值得學習,經過這些年時間證明他的《白鹿原》在茅盾文學中是站得住腳的,但是他至今不敢拿第二部長篇小說出來。要是他想寫的話,一年一部也許都不成問題。他不寫,是因為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經常反思,要再寫一部水平超越《白鹿原》的長篇需要更深沉的積累。
廣東作家眼界不夠寬,容易自我滿足
謝有順(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作為一種精神創造,很難像經濟建設那樣立竿見影,它需要時間的積累。廣東文學的現狀,自己看,和外界看,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掩蓋這種認識上的差距,必然會產生一種幻覺,從而夸大自己的成就。我注意到,不少廣東作家,匱乏自省精神,對自己的寫作缺少清醒的認識,也不能自覺置身于全國的視野里來定位自己的寫作。眼界不夠寬廣,就很容易自我滿足。因此,如何讓自己在同一個平臺上和全國各地的作家對話,從而正確看待自己寫作中的優勢和不足,是每一個廣東作家都要面對的問題。
廣東沒好作品,作協是否應該承擔責任?
謝有順:作協是群眾性的人民團體,和每一個人的寫作并無直接的關聯。出不了好作家、好作品,責任并不在作協。寫作是一種個體勞動,是獨立、自由的,一個人在寫作的道路上能走多遠,只和這個人的寫作才能、心靈質量有關,與組織何干?冀望于一個組織或團體來拯救文學的想法,本身是荒唐的。中國有哪個名作家是靠組織扶持出來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寫作的才能,你就是把他放在神龕上供起來,也是寫不出好作品的。寫作只和個人的才華、智慧和勇氣相關。
李鐘聲:作協本身就是個服務部門。最重要的是挖取真正有水平的作家,不要讓他們游離在體制之外。
謝有順:我認為作家和作協之間應該是松散的關系。聶紺駑有一本書的名字就叫“散宜生”,說得多好啊,散宜生,散易生啊。散意味著自由,而自由是文學的命脈,自由適宜文學的生長。文學要發展,自由的寫作氣氛太重要了。
研討會空話套話問題在于“審美癱瘓”
謝有順:遍覽中國,空話套話早就是汪洋大海了,各種會議、各種場合,都充斥著滔滔不絕的空話套話,文學界又豈能獨善其身?而我想說的是,就文學會議而言,空話套話的后面,表現出的是一種審美無能或審美癱瘓。審美無能是文學批評真正的危機。一些人,根本不具有解讀一部作品的審美能力,也無從判斷一部作品好在哪里,壞在哪里,這種人,除了說些空話套話,又能奢望他做些什么呢?文學是一個專業,是專業就有專業精神,不推崇專業精神,不尊重專業人士,只是把文學當政治或當商業來經營,各種怪現象自然就會層出不窮了,又豈止是空話套話?
李鐘聲:這關系評論家良心的問題。拿美術界舉例,美術界不缺畫家,但是缺有良心的評論家,他們都是在炒作以期抬高市場價格。在西方,畫家是不參與經營的,全權交給代理,評論家的評論很權威。文學評論家也是這樣,出來了作品,你好我好一團和氣的,缺乏爭鳴,評論對創作引導的功能完全看不出來。這里面其實和組織部門也有關,他們發看稿費,造成了不好的風氣,很多人拿著看稿費就應付過去。
文學評獎不公到底還是人本身的問題
謝有順:業界對于文學獎項爭議比較大,其實,不單是文學獎,每一個獎項的標準和體制都不同,很難抽象地談論一種評獎制度。況且,文學是見仁見智的行業,任何評獎體制都難保不會引發爭議。其實,一個文學獎如何,體制固然重要,誰來評也非常重要。文學獎如果只注重程序和體制,而忽視了評委的構成是否具有藝術眼光和道德公信力,同樣會出問題。文學的問題、評獎的問題,一旦追問下去,就會發現,歸根結底還是人本身的問題。沒有可信任的人,就不會有可信任的評獎體制。
作協主席都應該是作家?
李鐘聲:中國作協主席本身都是參與文學創作的一流作家,我并不是說,一定要創作最優秀的人來當領導,但是領導必須是和作家心靈相通,能真切感受作家脈搏跳動的,這個就要求他必須具備過硬的藝術創作能力,但是,他還要對地區的文學創作繁榮負責,這又需要他的組織管理能力。當然,二者兼備是最好的。畢竟在藝術部門,自身具備一定創作水平才能有藝術號召力。我經常鼓勵編輯自己也要寫文章,只有自己寫好了人家才會信服你的修改。
廣東盛產報告文學與廣東盛產老板有關
李鐘聲:廣東是報告文學大省,這的確有些奇怪。其實,在改革開放前,廣東是沒有報告文學的,作家都重視小說不重視報告文學。改革開放后,我是算比較早寫報告文學的。上世紀80年代我和謝望興合作寫一本《嶺南作家漫游》,寫改革后最活躍的一批作家。1985年至1990年就開始寫報告文學,寫了很多,一篇動輒就四五萬字的。后來報告文學也就慢慢活躍起來了,改革后出現了大批企業家,那時候的報告文學有廣告文學的傾向,主題主要是寫這些企業家,變成了作家一種賺錢的手段。曾經,有一篇報告文學寫的是中山一個廠的老板,登報后那個老板把那三萬份報紙都拉到廠里去送人。那時候的報告文學走進了商品交換的圈子,是作家從事廣告文學的捷徑,但是實質上那些文章很多連通訊都談不上。其實廣東的報告文學寫得好的非常少,作家不是記者,作家在時代記錄的時候不僅是把事實告訴讀者即可,要在社會責任感的基礎上去沉思,要有獨特見解要有反思,這樣才能出藝術品。這一切歷史是會檢驗的。后來出了一個真正寫得好的,是《深圳特區報》的一個姚記者,獲得過兩屆全國報告文學獎。
廣東還盛產“時政文學”
李鐘聲:除了報告文學之外,廣東還出了許多跟風之作、與時政結合得特別緊的作品,我認為這是“雙刃劍”。現在不能再像“文革”那樣給作家分任務,分任務的創作是不能把生活融到作家血液中去的。但是組織者和作家本身都要關注社會,要想辦法發言,以文學獨有的形象的方式去發言。尤其是體制內的作家,拿國家工資的作家,更應有這樣一份社會責任。廣東作家對于社會關注的熱情很高,但是光有熱情是不夠的,要注意不能把文藝作品“炒成快餐”。
廣東文學家
看廣東文學
●學者林賢治:
“作協很少叫我開會”
游離在作協體制外的知名作家林賢治很少在作協的會議上露面,“他們知道我不去,也就不會叫我參加。” 他認為,文學應該是全國性的,乃至世界性的,不應該局限在一個地方里談。他更加尖銳地指出,中國的語言環境被污染,文學作品“缺乏表現力和彈性”,“作家創作小說,就是編一個故事”,而且故事很低劣,隨隨便便就加入性的內容,對小說本身卻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對于喜歡到北京開作品研討會的這種現象,林賢治認為,那“都是在打腫臉充胖子,給點錢,好像到北京開個研討會,就是把作品提升一個層次了。”
●評論家張檸:
廣東文藝界帶有急功近利色彩
曾經供職于廣東作家協會的批評家,如今進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授的張檸認為:廣東文藝界帶有急功近利的色彩,關注市場。“作家要賺錢,就不能創造出好作品”,而且這種現象還很普遍。而且,歷史上來看,嶺南文化也是比較“不注重積淀”的,或者說是很少關注,是一種世俗文化,講究“行動”。文學是“務虛”的,而嶺南文化是務實的。不過,最后他也有自己的豁達,他笑稱,廣東人經濟發達,物質上過得充實也就算了,“從整個歷史格局來看都是這樣的”,所以也就“不必在意其他了”,如果要精神上的充實,買外省人的作品看就是了。
●雜文家鄢烈山:
“廣東雜文界相當弱”
曾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的雜文作家鄢烈山認為“廣東雜文界相當弱。”他說,廣東雜文協會換屆后沒辦什么活動,最近五年來都沒什么活動,不像江蘇每年都有聯誼交流,“廣東人都各忙各的事了,熱心組織的人少。”
●引進作家一致認為廣東文藝創作環境“挺好”
被新引進廣東作協的幾位作家,魏微、盛可以、盛瓊都認為廣東文藝創作環境“挺好”。盛瓊對廣東文學有信心,稱看到廣東文學的進步。她認為,隨著廣東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精神、對心靈的追求也越來越重視,對文藝界越來越看重,人們都開始從浮躁中沉下來,文藝的氛圍越來越濃。魏微則認為對于作家而言,身處經濟富裕的廣東,走在時代潮流前方,“多感受時代第一線也是很好的”。魏微和盛可以對客觀環境沒有過多評價,但是她們都認為寫作更多是個人的事,魏微說,“寫作是自己寫東西,而且我的風格是往里頭走,比較內向的,所以在哪兒寫都一樣。”盛可以也表示“寫作是靠個人的事,我始終在堅持自己的文學理想在創作”。
●打工作家王十月:廣東作協為我創造了條件和平臺
由打工文學的寫作者進入廣東作協的王十月對加入作協很明確,“也沒必要太另類,而且加入也沒什么壞處”,“對寫作者來說沒什么變化,反正我專心寫好自己的作品就是了”。不過,廣東作協的確是為他創造了一些條件和平臺,像把他送到魯迅文學院去學習,比如平時開的一些講習班,他都感覺有所啟發。他還談及廣東省作協的一個顯著優點———包容性和開放性。“它沒有一種地域性,不會說擔心培養了一個作家,他就必須呆在那個地方,不能到外面走來走去的。”(梁燁妮 袁惠瑜)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