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錯了時辰
◆董鴻毅
東宮太后慈安于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戌時猝然去世,年僅四十五歲。《說慈禧》138頁《慈安之死》中,介紹慈安的后事安排:十一日天明,守候宮中的大臣瞻仰慈安遺容。同時,慈禧已經為慈安準備好了一個很大的金匱。“未正二刻(中午12時左右),大殮,也就是將慈安入棺。”
“未正二刻”是14時30分,而不是“中午12時左右”。
中國古代以十二地支表示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個小時:子時是前一天的23時到第二天的1時,丑時是1-3時,寅時是3-5時,卯時是5-7時,辰時是7-9時,巳時是9-11時,午時是11-13時,未時是13-15時,申時是15-17時,酉時是17-19時,戌時是19-21時,亥時是21-23時。
每個時辰都有“初”“正”之分。“初”指時辰的起點,如“子初”指23時;“正”指時辰的正中,如“子正”指24時。每個時辰又可分為八刻,前面四刻為上四刻,后面四刻為下四刻。這樣每一刻就相當于現代的15分鐘。
未時指13時到15時,因此,“未初”指13時,“未正”指14時,“未正二刻”則是14時30分。
“公車上書”不是《公車上書》
◆楊 光
隋教授在《說慈禧》一書第194頁寫道:“光緒二十年(1894)是會考年”,適逢甲午慘敗,“康有為等人聯合十八省舉人聯名共上一書,向清廷提出強烈要求。這就是長達一萬八千字的《公車上書》”。隋教授在書中還強調說:“《公車上書》情詞慷慨,氣勢磅礴,極言救時之方,詳陳自強之道,引經據典,可以說是當時愛國知識分子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一篇宣言書。”
長達一萬八千字的,是康有為寫的《上皇帝書》。“公車上書”并不是一篇宣言書,而是一次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后,清政府派李鴻章于1895年4月赴日本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反對。5月2日,康有為寫成《上皇帝書》,聯合十八省在北京會試的舉人共一千三百多人聯名上書,提出了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這次應試舉人的愛國之舉,史稱“公車上書”。“公車”,官車。漢代舉孝廉曾以公家車馬接送,后因以“公車”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
另外,“光緒二十年(1894)是會考年”的年代有誤。明清會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各省的舉人皆可應考。逢辰、戌、丑、未年為正科。光緒二十年(1894)是甲午年,中日甲午海戰就發生在這一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是乙未年,會試是在這年舉行的。簽訂《馬關條約》也是在這一年,“公車上書”也是在這一年,而不是1894年。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