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間道》有句臺詞:“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這句頗為隱晦的“黑道感悟”的確不乏處世哲理。
最近,郭敬明的新書《小時代》剛一出版,就遭遇網友質疑是抄襲影片《穿Prada的惡魔》。對于再陷“抄襲門”,郭敬明一面表示“不想回應”,一面呼吁“別帶著偏見來看待我,請大家關注我的新作品”。
究竟是有人戴著有色眼鏡看郭敬明,還是如文學評論者張頤武所說“郭敬明是個極頑強的作家”,暫且不下結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一個人的信譽與口碑,必然與其所作所為密切相關,無論其是否愿意,都得接受他人的評價與反饋。對于以作品示人的作家,就更是如此。
在談及商業成功之時,我們常聽說,一塊金字招牌的樹立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是,這話并不適用于如今的炒作與包裝。憑借猶如吹泡泡的催化效應,“草雞變鳳凰”的事也可能只在轉瞬之間。如今,或憑一本暢銷書,或憑在××講壇侃大山,或憑貶損大罵其他名人,大紅大紫的人和事還少嗎?一些人的名與利來得如此之快,的確讓苦干卻無果者眼紅。但正所謂“禍兮福所倚”,來得快的東西有人未必珍惜。
另一方面,快餐式閱讀大行其道,其快速瀏覽、膚淺崇拜、只要“好玩”、不求甚解的特性,也對文學創作氛圍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使一些作者越來越急功近利,一些本來有才氣的人開始琢磨走“捷徑”,漸漸“蘿卜快了不洗泥”。或許是受到“電腦攢裝業”便捷、大批量產出的啟發,一些人發現“攢書”也是個事半功倍的好買賣。一不用自身閱歷積累,二不用死太多腦細胞,只要把別人的經典拿來,梗概輪廓不變,時間、地點、人名、書名一換,一本“新書”就閃亮登場。一個人攢已是“小兒科”,寫作班子、創作團隊更開始“量產”……
但是,“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常在河邊走濕鞋終歸不是干的,泡沫必然是要破裂的。世上更還有認真者,是會追問“英雄出處”的。所以,“借他人衣缽鍍自己的金身”最終被揭露、遭唾棄一點都不值得奇怪。奇怪的倒是,某些人對抄襲根本就不臉紅,要么大言不慚說這不過是“借鑒”,要么干脆以“瑕疵”偷換概念。一些人如何將臉皮練就得比城墻拐彎還厚,我們不得而知,但事實勝于詭辯!
更顯而易見的是,成名雖有快慢之分,但毀名往往都是在轉瞬之間。好比三鹿奶粉,一朝名臭,幾乎難有翻身可能。這不是原諒不原諒的問題,而是市場決定的問題。市場化包裝的作家也是市場的一分子,無論情愿與否,只要有過“前科嫌疑”,就怪不得別人多些浮想聯翩。
(蔣萌)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