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張曉剛:為什么我一直對過去糾纏不清
“大家庭”系列對我而言,不過是我的一個階段而已。對當下市場,我也看到它的危險性、危害性,我能把握的,就是堅持自己的藝術探索
★ 文/河西
今年3月,《胡潤百富》雜志發布了中國第一個現代藝術榜,根據去年拍賣行的數據,中國在世的最能賣錢的藝術家中,吳冠中位居榜首,張曉剛位居前十。
按畫家作品的總成交額來看,趙無極、張曉剛、岳敏君、吳冠中分列前四,成交額都超過了億元大關。
從“85新潮”參加西南藝術群體時對死亡的迷戀,到90年代初期開始創作表情冷漠的“大家庭”系列,張曉剛經歷了一次內心的轉型。自從“大家庭”系列成為當代藝術史上不得不提的經典之作后,來問他要“大家庭”系列的畫商越來越多,可是他又有了新的想法。
那些想法還沒有被市場“檢驗”,但是他覺得那并不重要。
而26年前,剛剛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的張曉剛,對未來和自己都沒有那么清醒的認識。他度過了幾年灰暗的時光,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堅持下來的結果就是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你。”當他坐在對面,點上一根煙,用幽幽的語氣談論往事時,還能隱約感受到他當時的艱難。
一切都在張曉剛參加完圣保羅和威尼斯的雙年展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批評家稱他的畫“運用近現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傳達出具有時代意義的集體心理記憶與情緒”,畫商對其青睞有加,1994年賣兩千美元的畫在新世紀初賣到了4萬美元,2005年之后,又激漲到20萬美元。到2006年的拍賣市場上,他的一些作品已經賣到百萬美元以上,最高達到230萬美元。
現在,他辭去了四川美術學院的教職,將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北京靠近飛機場附近的“一號地”,每天恪守著時間安排,以一種工作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藝術創作,他覺得這是他需要面對的真正的生活。
“畫《大家庭》之前有一個很長的 反省過程”
中國新聞周刊:最初開始運用近現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是在1993年底?
張曉剛:1993年還在探索,包括畫《天安門》、朋友肖像和家庭肖像,但真正開始畫“大家庭”系列是在1994年。
1993年下半年我畫了一張全家福,畫一些和我生活有直接關系的人與物,那只是我一個系列中的一張。到了1994年3月,我正式將它作為一個系列。
我運氣好,剛開始畫,就接到圣保羅藝術展的邀請。之前國際上的展覽也參加過一些,這么重要的國際大展是第一次,但因為我妻子生孩子沒有去。他們去的回來后講,我的作品很受歡迎,尤其策展人特別喜歡,于是有了第二年的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也去看圣保羅藝術展,他也對我比較有興趣,邀請我去參加威尼斯的展覽。
中國新聞周刊:據說是在昆明老家發現了一套家藏的老照片,看到母親的照片真漂亮,才開始動了畫這樣一組畫的念頭?
張曉剛:之前有一個很長的反省的過程。一般人會將它夸張成我從這樣一件事中獲得靈感。1991年畫完我“手記系列”,就停下來,當時整個中國的文化背景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85新潮”徹底過去了,下一步該怎么走,每個人都在考慮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整個中國進一步開放,進一步開放的結果是大家對國際的了解也多了,國際間的交流也開始多起來,大家開始思考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位置和我們自己的未來。在這個前提下,來思考我的藝術,我有一個很深刻的反省。92年一年沒畫畫,到歐洲看原作,從古代到當代仔細揣摩。
之后我就很自覺尋找自己的身份問題以及藝術的感覺問題,以及藝術與生活、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這種思考剛好和老照片的感覺結合在一起,從我父母的老照片里,我讀到了很多東西,很有意思。但是當時我并沒有想清楚,所以到了93年才開始做一些探索,都沒有想過畫老照片。
當時主要的想法還是去畫我身邊的人和與自己有關系的事物,老照片只是其中的一個元素。最后93年我們辦了一個“中國新經驗”展覽,辦完之后我對自己有一個清理,我決定我要走這條路,于是開始有“大家庭”系列。
中國新聞周刊:“大家庭”系列和你早期的作品比,畫風上越來越冷靜了。這種冷峻中也有一點瑪格利特的影子,受瑪格利特的影響大嗎?
張曉剛:我不屬于理性的冷靜,我比較直覺。只不過我用一種冷靜的方法來表達,而不是以前表現主義那種激情的方式。
瑪格利特早期對我影響不是很大,92年到德國去,看了很多他的東西,說不清楚地特別喜歡他。同樣超現實主義,這么多人我就覺得在氣質上我和他比較接近。
達利有點做作,瑪格利特很樸實地表達他的想法。在繪畫上他給我很多啟發,但瑪格利特有一些玄學上的東西,這些部分我不太懂,可能潛移默化也有一些影響。我喜歡那種神秘性,那是歐洲的傳統,我們是現實主義的傳統,和他們不太一樣。
“大家感興趣的是修改過的歷史”
中國新聞周刊:什么時候搬到北京來居住的?
張曉剛:1999年。一直覺得北京的氛圍比較好,原來很多原因來不了,(之前)我已經離開學校兩年,不想再做老師,在成都當了兩年自由藝術家,覺得還是不行,成都相對封閉,每次到北京來都很刺激,于是下決心搬過來。
中國新聞周刊:近期在畫什么樣的作品?
張曉剛:2003年之后,“大家庭”系列就畫得很少了,開始畫《失憶與記憶》系列。2006年,這個系列又深入到一個主題:《里與外》。還在北京做了一個個展。
之后我又開始與環境有關的作品——室內的環境。畫這樣一個系列,它們與記憶有關,我感興趣的是被改變以后的環境。
傳統意義上的風景是山水樹木,我感興趣的是人為對環境的改變。正好看到以前老的畫報,五六十年代認為最美的風景是什么?工廠、水庫、拖拉機,這是社會主義的新風景,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審美的變化和意識形態有關。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風景是中國人哲學思考的一種方式,而到了社會主義時期,變成了“人定勝天”,我覺得很有意思,想把它表達出來。
中國新聞周刊:你思考的事情都和過去有關?
張曉剛:我從理論、觀念上也在想,為什么我會對這些感興趣?為什么我一直對過去糾纏不清,和記憶關系多一些,對時尚反而沒興趣。
我們對歷史的理解是修正的理解,而不是一個所謂的真實的歷史,真實的歷史是沒意義的,大家感興趣的是修改過的東西。可能這就是個人的記憶。這種個人的記憶有多少真實性,它可能也被人為的修正過。我想要探討,在修正的背景下,它與時間是什么關系,就會畫一個系列。
除了這個“被改變的風景”系列,今年11月,我在紐約有一個個展,主題是“睡眠”。
我對睡眠感興趣,可能跟我到了一定年齡睡眠也不好了有關。睡眠本身和夢、死亡都有關系,又回到原來這個主題。也有一個象征的意義:過去的東西是死掉了還是睡過去了呢?界限是很模糊的。
我可能在表達這個主題的時候會看到也和過去有關。通過睡眠,我想探究超越生理睡眠的內部意義。
中國新聞周刊:其中有很多哲學性的思考。
張曉剛:但這不是理性哲學,而是生命哲學,是直覺。我沒有很邏輯、很理性的思維,然后把它完成。我總是先看到一個具體的事物有感覺,然后才開始作畫。畫的過程中,許多東西就出來了。
我是直覺先行,理性隨后。
中國新聞周刊:你畫一幅畫大概要多少時間?
張曉剛:不一定,我畫得比較慢,我盯著一幅畫畫的話,大概要一個月才能畫完;我就同時幾張開始,畫這張過程中,那張等它干,時間會節約一點。一張畫,從開始到完成,怎么樣也要兩個星期,甚至更長,有的畫我用了兩年。
我有一張大畫,2003年開始畫,到現在還沒有完成。畫到一半,突然有別的事,老是打斷我。有的畫前后創作的時間很長,所以我干脆把開始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都簽上。有時畫了一半扔在那,看一看,想一想,然后會有新的感觸。
中國新聞周刊:你有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嗎?
張曉剛:我沒有最滿意的作品。我每一個階段都很真誠,對我來說都是生活的一個軌跡,都很重要。從技術上來講,某些作品可能還不夠成熟,有的作品別人看來很一般,可是對我有特殊的意義。
我都是一個系列一個系列地畫,可能其中有幾張感覺特別好,但(總的)差別不會太大。社會上知道我,總是《大家庭》,但對我而言,《大家庭》不過是我的一個階段而已。
“藝術家應該按自己的興趣往前走”
中國新聞周刊:你說畫賣100美元的時候,心里是實實在在的踏實,賣100萬美元的時候,反而感覺很虛幻。為什么這樣說?
張曉剛:因為100美元是拿到我手里,100萬美元是別人的財富。
當時賣100美元對我的生活有非常直接的作用,有100美元,我兩三個月可以不用為經濟問題煩惱。慢慢經濟問題基本解決了之后,當拍賣行拍賣達到100萬美元的時候,你會覺得那是另一個概念,是另一種游戲,和藝術家自己賣畫拿到多少錢是兩碼事,是金融的概念。
拍賣行拍到天價時,跟我已經完全沒有關系了。這也沒什么好嫉妒的,他們是投資者,那是股票一樣的東西。拍賣是二級、三級市場,也有藝術家直接參與此事,但我不愿意,我還是過一個藝術家正常的生活。藝術家不要想太多。
中國新聞周刊:近幾年來,當代藝術品市場水漲船高,拍賣價格屢屢創出歷史新高,你覺得,這是藝術財團的炒作,還是中國當代藝術真的進入了一個繁盛時期的表征?
張曉剛:(中國)藝術家完全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市場的洗禮,我覺得這要問藝術市場方面的專家。像我這樣的藝術家,賣畫開始得很晚,我記得我第一次賣畫,是1988年,而且是別人覺得我太可憐了,買兩張小畫,幾百元人民幣,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已經很不錯了。
1989年現代藝術大展的時候,我的一張畫賣了一萬元,我已經覺得自己很有錢了,那時還有賣畫的感覺。94年開始,我和畫廊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才開始了解什么是市場,(但)對市場的理解也是非常簡單和膚淺。
市場的部分主要交給畫廊去負責,拍賣起來之后,才意識到市場可以這樣。它有另外一套運作的機制和潛規則。
中國新聞周刊:徐冰(注:中國知名當代藝術家、現中央美院副院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現代藝術就是胡鬧,你認同嗎?
張曉剛:它不會那么簡單。現代藝術很熱,和市場有直接關系,和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地位提升有關。是各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在文化上的體現,于是國際上對中國當代的藝術比較感興趣,對傳統和學院關注就少一些。
最直接的影響還是市場,它給了中國許多機會。我覺得它永遠是個雙刃劍,有推動當代藝術的好的一面,可能也會導致某些藝術家完全為了適應市場,出現一大批偽劣產品。可能這個階段比較亂,一些初入這個市場的買家分不清什么是偽劣產品,什么才是帶有決定性意義的現代作品。
應市場需求產生的,價值上就比較混亂,導致人們看了以后覺得這是個泡沫。但我覺得這是個必然的過程。大家了解多了以后,就會多一分判斷力。
在目前來講,還是一個考驗期。
對當下市場,我算相對樂觀,我也看到它的危險性、危害性,雖然我是受惠者。我能把握的,就是堅持自己的藝術探索。(出名后)找我問我要《大家庭》的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如果我只是去滿足他們的要求,我可能就沒有時間去讓自己的藝術向前發展,這樣對藝術來講肯定是有害的。
我只能犧牲經濟上的一些誘惑,沒關系,一個藝術家應該按自己的興趣往前走,回到一個起點,看一看,自己和藝術究竟是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做藝術?
我們這一代都經歷過最艱苦的時期,堅持下來的,是真正熱愛藝術的,而不是將藝術作為工具,作為生存的需要而做的。
中國新聞周刊:你對傳統怎么看?
張曉剛:我一直都比較喜歡中國古典傳統,但是我也很怕它。一旦進入中國傳統,你很難出來,那是個汪洋大海,我愿意保持一個欣賞它、崇拜它、敬畏它的一種心態;也可能,再老一點,我不怕它的時候,我會把傳統中的一些元素提出來用一用。我現在基本上屬于敬畏的狀態。
到現在我還在挖掘自己內心的過程中,還沒有到能夠玩文化的境界。
在形式語言上,也會很自然拿過來,這很正常。傳統在今天變成了一種工具,不像原來必須為它犧牲自我,這是一種進步。
不管是西方的也好,東方的也好,歷史應該成為你的表現利器,而不應該把你拴住。 ★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