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尊稱為“大字之祖”的《瘞鶴銘》原刻于鎮江焦山西側臨江崖壁之上,大約在唐代后期墜落江中。雖經歷代多次打撈,仍然殘破缺損。
昨天,早報記者從焦山碑刻博物館獲悉,正式的清淤打撈工作已于上周末啟動,打撈將使用一系列現代化技術,包括GPS技術、超聲波技術、多波束水下地形測量技術及潛水等。
今年6月份在鎮江啟動的“盛世壯舉·國緣杯”打撈“瘞鶴銘”大型文化行動暨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專題片“探秘《瘞鶴銘》”拍攝工作,受到了國內外人士廣泛的關注(早報文化版曾作報道)。昨天,早報記者從焦山碑刻博物館獲悉,因夏季長江水位較高,正式的清淤打撈工作已于上周末開始。
“大字之祖”殘缺仍多
《瘞鶴銘》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坐標意義,被譽為“大字之祖”,是中華書法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其藝術影響力綿長悠久、遠及海外。《瘞鶴銘》原刻于鎮江焦山西側臨江崖壁之上,大約在唐代后期或稍晚墜落江中,破裂殘損。自宋代《瘞鶴銘》殘石被發現以來,雄峙書史千余年,歷代書家均給予其高度評價,對它的時代、作者、思想藝術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討、論辯一直沒有停止過,且至今未有定論,成為千古之謎。清康熙五十二年,閑居鎮江的蘇州知府陳鵬年曾募工打撈出5方《瘞鶴銘》殘石,共93字。
經歷代專家考證,《瘞鶴銘》原文應在一百六十字左右,已打撈出的殘頁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瘞鶴銘》殘石的打撈成為縈繞在學術界的一種“情結”。1997年,鎮江博物館和焦山碑刻博物館聯合對“瘞鶴銘”殘石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考古、打撈,發現了“欠”和“無”二字,但仍殘缺很多。
動用現代打撈術
今年恰逢鎮江北部濱水區水利工程全面規劃、全面實施的大好時機,結合內江清淤工程,給尋找“瘞鶴銘”殘石創造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據悉,此次打撈工程主要由鎮江市水利局水投公司、江蘇省交通工程公司實施,焦山碑刻博物館、鎮江博物館聯合考古隊全程介入,將動用一艘60-100噸位的打撈船(配潛水設備及潛水員2名)、1艘挖泥船、2條小工作艇,利用現代化的打撈技術,包括GPS技術、超聲波技術、多波束水下地形測量技術及潛水等,對焦山西麓江灘進行一次科學、全面的打撈考古作業,目前已原則上劃定考古打撈范圍為估計落水點“向南250米、向西80-100米、向北250米”。
(龔菲 潘美云)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