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拖累,剛剛在香港結束的香港蘇富比藝術品秋季拍賣會也遭受了“寒流”的襲擊,一些為藏家看重的拍品頻頻意外“流標”,即便是成交的作品,其成交價格也大大低于業界預期。
市場起伏利于擺脫泡沫
在最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專場,拍品的成交價格和成交率均顯示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本是近年來全世界藝術品拍賣的熱門項目,但是在本次拍賣會上,一些為藏家看重的拍品卻頻頻意外“流標”。如日本當紅藝術家村上隆的雕塑作品《Flower Matango》,估價不過2400萬—3200萬港元,以往一直是藝術品拍賣會的“爭搶之物”,但是這次卻“流標”了;臺灣廖繼春也是最近幾年藝術品拍賣會的常勝將軍,本次拍賣會上他的一件重量級作品也未能成交。即便是成交的作品,其成交價格也大大低于業界預期,比如,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一號》,只是勉強以底價成交。市場人士驚呼:曾經火熱的藝術品拍賣進入了冬季。
然而,對于這股收藏界稱之為的“寒流”,著名收藏家、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昨天在出席“上海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主題論壇時卻公開表示,藝術品市場起起伏伏是很正常的,頻頻“流標”的背后,交易不再容易,這情形有助于市場擺脫泡沫,平靜心態,讓收藏趨向理性。他說,對收藏家隊伍來說,這是一次淘洗更換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出更多經受得住危機考驗、真正能夠欣賞鑒別藝術品的藏家。
國內藝術品99%“在途”
馬未都說,在國內的藝術品市場中,高端收藏過早地到來,這不成熟,和西方不能比。在西方發達國家,高端收藏和普通藝術品的收藏都是以文化消費為主流。他說:“我原來有個概念就是‘在途’和‘在庫’的區別,所謂‘在庫’至少是一代人不賣,這叫‘在庫’,倉庫的意思,西方人的‘在庫’概念占90%,‘在途’的只有10%,是經紀人在做這個生意,藝術品一直在流轉途中的意思。我們是99%的人都‘在途’,沒有人‘在庫’,那么這個市場就會出現‘蛤蟆效應’,就是有人跳水的時候,大家跟著一起跳下去。”
而在買家中,真正從內心熱愛藝術的人卻不多。馬未都直言:“你看很多人酷愛藝術,他那個酷愛是有其他潛在動力的。比如說他無論多愛一件東西,問他,你這東西多少錢買的?3萬。那我給你30萬吧,他把那東西咣當準給賣了。”
馬未都的話非常直接:“我覺得藝術品市場現在的繁榮不太真實,比如大量的假成交,比如許多東西幾乎沒有質量保證。”馬未都的分析是,雖然很難完全制止拍賣行拍出“假”東西,世界頂級的拍賣行也出現過賣錯的時候,但是,我們決不能容忍主動往里頭摻假,這是一個行業道德問題。
5%真品率仍然過于樂觀
據悉,時下收藏界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對真偽的鑒別。
一旦有哪里舉辦專家免費鑒定,往往會涌來大批收藏者,拿來的東西,往往令專家看得直嘆氣;有些人花了幾十年心血和大把資金收來的古玩,被專家無情地認定“一屋子假貨”;某些地方,做古玩贗品,已經發展成一個十分有規模的行業,這些地方出產的贗品,經各種渠道流通到市場上,占據了古玩市場;不但是古玩,當代的書畫和工藝品,只要是有名的藝術家,都有大量的仿造品。
有人慨嘆,眼下市場上的真品,只有5%,而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個比例仍然過于樂觀了。
對此,馬未都的觀點是,國內拍賣行里出現的好東西其實并不少,關鍵是買家的心態。馬未都的直言不留余地:“站在我的角度上,第一,真東西還是容易買到的,關鍵是你肯出錢。你想用二等的錢買一等的東西是不可能的,三等的錢買二等的東西也是不可能的。今天你是外行人,你拿一等的錢買二等的東西,二等的錢買三等的東西,往下買是正常的。我不能設想你是一個外行人,突然進來,什么好處都是你得,不花費一分力氣,憑什么啊?”
(李婷)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