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涓浗嫻瘋鑸拌墖緙栭槦2鏈?2鏃ュ湪鎴戦挀楸煎矝棰嗘搗宸¤埅
- 鏂版槬璧板熀灞備輔澶ф紶鎶ゆ灄浜猴細涓洪噹鐢熷姩妞嶇墿鎾戣搗緇胯壊甯屾湜
- 鏄ヨ繍鍓?0澶?棰勮鍏ㄧぞ浼氳法鍖哄煙嫻佸姩绱瓚?0浜夸漢嬈?/a>
- 瑗垮崡鍦板尯涓滈儴鑷抽暱姹熶腑涓嬫父鍦板尯鏈変竴嬈¢檷姘磋繃紼?/a>
![](/fileftp/2007/12/2007-12-13/U31P4T47D7993F967DT20071213101145.gif)
昨晚,享譽世界的“小提琴女神”安妮-索菲·穆特首次登臺國家大劇院,與來自挪威的特隆赫姆獨奏家樂團合作演出。在演出結尾,她加演了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將對四川地震災區的祝福化作了圣潔而美妙的音符。
5分鐘掌聲迎來穆特返場
在昨晚的音樂會上,穆特身著露肩拖地晚禮服,雖已人到中年,卻依舊光彩照人。
穆特先后與樂團一起演奏了巴赫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維瓦爾第的《四季》。穆特按照巴洛克時期的演奏處理了這兩首樂曲。據悉,這是她為這次中國巡演親自挑選的作品。由于在各種音樂會上經常表演,她已對這兩部作品爛熟于心。昨晚的演奏,她采用背譜方式,在舞臺上展現出胸有成竹的自信,自始至終情感飽滿、一氣呵成,體現了音樂大家的風范。
在演出結束后,觀眾以長達5分鐘的掌聲迎來了穆特的返場演出。返場曲目結束后,穆特再次出場,她靜默了幾秒鐘后,對大家說《G弦上的詠嘆調》是為了紀念四川地震中的受難者。這首樂曲是她在得知四川大地震的消息后,臨時決定加演的曲目,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樂曲恬靜而又充滿深情,穆特通過它既表達了哀傷,也帶給人們無盡的希望。據悉,《G弦上的詠嘆調》由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密于19世紀初改編而成,原作是巴赫的《第三管弦樂組曲》的第二首《詠嘆調》。由于旋律優美、演奏方式獨特,這首樂曲的知名度也大大高于原作。
據了解,由于穆特以前來華演出時,曾因有觀眾用閃光燈導致她中斷演出,此次國家大劇院特別留意了相關禮儀問題,甚至在上半場演出第一首樂曲和第二首樂曲間用廣播提示大家不要在樂章間鼓掌。遺憾的是,仍有觀眾出現這種常識性錯誤。主辦方也希望觀眾留意相關禮儀,如不要隨意走動、不要拍照、不要在樂章間鼓掌等。
信報記者 趙明宇
記者手記
穆特不是神
昨天,穆特在國家大劇院的首場演出吸引了眾多媒體記者。遺憾的是,今天見報的照片全部是穆特彩排的照片。由于她對演出現場要求“苛刻”,嚴格限制有人照相,所以沒有人能拍到她演出現場的新聞圖片。
很多媒體稱穆特為“小提琴女神”,不僅與她在世界小提琴界的地位有關,還與她在演出時的服飾、氣質及對演出現場的“苛刻”要求有關。后者似乎更為她營造出一種高高在上的華美。
如果看到穆特的彩排,你會覺得這位“女神”更像個普通女人。她穿著簡單的黑色八分褲和橘紅色T恤,身材似乎也沒有海報上的那么頎長優美。她的樂師們也很隨意,一位樂師身著中式服裝拉小提琴,而大提琴手干脆光著腳,運動鞋與襪子落在腳邊。這個時候的穆特并不苛刻,時常面露微笑與大家交流。雖然聽穆特的演出讓人“提心吊膽”,生怕有失禮的觀眾讓她不高興,但換個角度想,也正是這些保證了音樂會的質量。
穆特不是神,她是一位出色的、負責任的小提琴音樂家。信報記者 趙明宇
記者專訪
穆特:孩子是最好的觀眾
穆特在與記者的交流中,不僅表達了對四川地震災區群眾的關心和祝福,還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音樂大師,身為人母的她更是對孩子的音樂教育談了親身感受。
為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親悲傷
對于此次中國四川遭遇的地震災害,穆特表達出對震區人民的關心。“這次我的中國之行被慘烈的地震蒙上了一層陰影,我相信全世界都在為地震的遇難者及他們的家庭祈禱。我為在地震中失去自己孩子的每一位母親感到悲傷。”據了解,她這次中國之行的上海站全部所得將捐給災區。
期待中國音樂家自薦
在歐洲的巴赫作品巡演中,穆特演奏雙小提琴協奏曲都會邀請一位她扶持的年輕人共同演繹。可惜這次行程緊張,沒有和中國音樂家互動的機會。不過,穆特還是特別希望能有和中國音樂家交流的機會,她表示,他們可以把自己的作品錄下來寄給她。
普列文幾乎精通一切
在穆特的音樂生涯中,卡拉揚、庫特·馬祖爾和普列文是最重要的三個人。談到三位大師的不同時,穆特說,排練時,卡拉揚只是先對單件樂器的演奏進行指導,就像完成一幅拼圖,最后才把樂團所有成員匯在一起合練。庫特·馬祖爾是位很嚴肅的音樂家,總是精心準備排練。“普列文不僅是一名指揮家、作曲家,還擅長廚藝和小提琴,他幾乎精通一切。”
讓孩子從小欣賞音樂
身為母親的穆特提到孩子就很興奮:“孩子是最好的觀眾,他們的反應都是最誠實、最自然的,如果不喜歡這場音樂會,他們就會立刻表現出來。這也是我喜歡在音樂會上看到少年觀眾的原因。當我的孩子還只有四五歲時,我就帶他們去欣賞音樂會、聽歌劇和參觀博物館。讓孩子在小時候接受這種教育很有必要,這會讓藝術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穆特注意到很多中國年輕家長都帶孩子聽音樂會,她鼓勵他們堅持下去。信報記者 張學軍
本版攝影 信報記者 蘇冠名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