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23點,作家阿來難以入眠;這時,距離汶川大地震已過去56個小時。49歲的他躺在越野車內,輾轉反側。
這是阿來住進車內的第三個夜晚。他開始習慣夜間住在狹小的越野車里了。由于每天都有不穩定的余震來襲,和成都許多中產階級一樣,這位藏族作家鉆進自己的車內過夜;“我家處在電梯樓房的14層,一旦有事,車內更容易第一時間逃生。”在他家的小區里,距離車不遠的地方,阿來的兒子躲在帳篷內安然地睡了。兒子現在四川大學就讀研究生,地震發生時,阿來正在寫作,兒子在自己的房間忙著屬于兒子的事;在這個缺乏安全感的夜里,這對父子又選擇了各自睡眠的空間。兒子睡帳篷,父親選擇了越野車。
32年前,阿來的選擇和兒子一樣。1976年,四川松潘發生7.2級大地震。當時,阿來比現在的兒子還要小,17歲,寄讀于家鄉馬爾康縣的一間普通中學。地震之后,他和同學們擠進帳篷內睡眠。“當時是孩子,我還記得自己住帳篷時的新鮮感覺。”現在,兒子回到了他的過去。
自12日地震以來,阿來陸續與阿壩州的親戚都聯系上了。他還清楚記得當天21點左右,與外界中斷接近5、6個小時后,他收到第一條短信來自北京。他看看手機屏幕,上面寫著:“你還好嗎?你老家的親戚還好?那里發生地震了。”這時,阿來、兒子和他們的左鄰右里都站在自己的小區里,中斷了網絡、中斷了電信,與外界隔離開來。此前,他僅憑經驗和直覺知道成都地震了,“但是否成都是震中,我并不知曉”。隨著幾百個短信和電話瘋狂鉆進他的手機后,他才知道震中在汶川。隨后,他打通了馬爾康的電話,愛人、兩個妹妹都安然無恙。
13日,地震后的第一天,他在確認家人的安全中度過,鄉下的父母和弟弟都好,除了他在成都跑客運的妹妹。他大約知道妹妹帶團去了距離震中映秀鎮特別近的地方。在接受一家媒體采訪的最后關頭,他說出自己的心愿,“我要開車去找她,準備隨時出發。”
14日,地震后的第二天,他的眼光從小家擴展到外界。他開車出門溜達,進超市買了一些礦泉水和方便面,差不多花了四百元;然后,按電視新聞里指導的地點,阿來到了成都的指定募捐地,把東西放在那。
地震后,成都街頭風貌變化了一些。阿來眼中的成都空曠了、安靜了。空曠的地方長出了很多帳篷和獻血車,很多老百姓在適應變化的生活同時,也恢復了往日的生氣。“成都人有一種幽默感,生活在這個地方照樣繼續,你看不到很多悲慘的東西,人們反而更客氣、溫情了。”地震后,阿來本想回家取點東西,小區保安很負責,一定堅持要陪他進屋內取東西。
下午,阿來開車到金河路57號,這里是四川共青團團市委賑災志愿者報名指定地點。報名者非常出乎他的意料,黑壓壓一大片,他規矩地跟著人群走,排隊1個多小時后,他開始無法忍受漫長的等待。于是,他電話一個在團市委工作的朋友。朋友出來了,他“開后門”報了名。
填寫自己的志愿表后,阿來意識到自己幾乎沒有多少用處。“成都到處都是志愿者,軍隊就有10萬多人過去。現在前線最需要的有兩類人,一類是醫護人員,還有一類是道路搶修人員。這些都是純粹技術性工種。”以寫文字為生的阿來,意識到自己和成都大多數老百姓無異,更多的有一腔熱情。“我喜歡旅游,買的車也是越野車,我喜歡動不動就進山,我的車可能比普通車好一些,我開車技術好一些。我想,如果我能做什么?我唯一可以做的是當一名運輸隊員,帶車駕駛。”
15日,地震后第三天,他得知妹妹安全到了成都。阿來的妹妹做客運工作,跑馬爾康到成都這條線。12日下午,她乘班車離開馬爾康,結果碰到了地震。他們步行2天,從災區一直走回了成都。
“富足時,人與人之間比較自私、冷漠;現在,氣氛很溫暖,人的另外一面浮現出來了。”阿來道。文/曾進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