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森、蘇童、馬中駿、池莉……這幾天,近30位來自全國的作家、編劇、文藝評論家聚集上海,為上海文廣影視集團文藝創作“把脈開藥”之時,幾乎同時提到了現在的文藝創作存在“刻意求大”以及“急躁粗糙”等問題。
這些天,張宏森、蘇童、葉兆言等受邀參加“上海文廣影視集團2008年重大選題論證會”時,針對電影、電視劇、舞臺劇和動畫片四個領域58個重大選題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在論證會后,一些被認為不夠合格的項目將被重新考慮立項的可能。
創作還可以求“巧”
在論證會上,專家們普遍的感受是很多選題刻意求“大”。作家蘇童作為電影組評委看了所有劇本后感到有些遺憾,因為“確實都不夠好”。在他看來,一些電影過分強調一個“大”字,要“大時代”、“大都市”、“大上海”,“但其實,我們還可以圍繞‘巧’字做文章,抓10部大制作不如抓一部,其他的都可以走輕盈巧妙的構思。”蘇童還認為,現在的文藝創作只想到“抓”,沒想到“拿”,其實可以考慮翻拍很多經典的老上海電影。
劇作家羅懷臻同樣表達了這一感想,在此次的很多舞臺劇中,很多作品都從理念出發,兩個小時的作品,動輒百年,還從正面切入,也是缺乏自信力和創作靈性的表現。作家周梅森認為不少選題“項目非常好,藝術卻非常差”。而影視編劇閻建綱也提出在創作中,“視野可以大,但視角應該小”。
知名的影視制片人馬中駿也提出,現在主題先行的東西太多,一急就不容易出好東西。
現實題材并非竊竊私語
與“大題材”泛濫相形對照的是,專家們認為創作中現實題材的薄弱明顯。羅懷臻提到,這些年現實題材作品不僅缺乏藝術上的精巧精致,更缺少疼痛感和時代感,“很大一部分都是作者缺乏對生活的了解,對生活的真實感動。”
在討論中,作家王安憶的話劇新作《發廊童話》一度成為焦點。作家池莉認為,文藝生活要說生活的本質,《發廊童話》的語言很好,關于市井生活的描述也很好,但畢竟還是“文人寫發廊”,缺乏對真實生活的感觸。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認為,專家對大題材有擔憂,但其實,寫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怎么寫。現在創作中很大的問題是“很多作品電影化程度不夠,我們要回到電影本身”。 “很多現實題材作品都逃避現實,看不到現實主義的基本精神,作品缺乏一種辯論的力量,而是竊竊私語。”
避免倉促立項創作急躁
蘇童說,現在的電影有巨大的創作困境,主要是包括編劇隊伍在內原創的困境,焦慮癥普遍彌漫在創作環節中。
北京電影學院院長陳廖宇對動畫片的創作規劃提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他說,迪斯尼也要四年才能出一個作品,以我們目前的條件,每年要搞好一個動畫片都已經很不容易,但為什么現在一年要搞這么多?在他看來,在減少動畫片的總體數量的同時,應該增加現有重點片的投資力度和規模。
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認為,目前的動畫片總體感覺“鬧”的比較多,內在邏輯比較缺乏,內涵比較浮泛。
(記者 潘妤)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