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如何再寫散文?作家和媒體該保持如何的關系?這是昨天廣州開幕的“首屆華語文學周”兩個文學論壇的主題。在“散文時代的文學倫理”上,詩文大家余光中等幾位歷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散文獎得主均表示,散文創作需要拋棄過多的詞藻、鋪陳,更關注思想內涵;而在“現代世界里的文學與傳媒”論壇上,作家格非、韓東等幾位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小說獎獲得者則希望,在這個媒體話語強勢、文學話語相對弱勢的時代,作家和媒體應該保持信任關系。
散文應重思想輕藻飾
余光中、南帆、李輝、徐曉、王堯等幾位作家在昨天的論壇上均表示,散文創作應該是所有文學樣式中最為自由、私人化的,“現在每個寫博客的讀者其實都在寫散文,任何中學生寫日記也是散文,它的門檻很低。”南帆說。余光中也表示,“散文是中國文學的支柱,傳統中的詩文雙絕觀念。”但因為語文教育問題,散文給大部分讀者的印象都與詞藻華麗、鋪陳聯系起來,這種陳舊的觀念得到在座散文家的異議,在他們看來散文本來就應該沒有任何限制,而且好的散文更應該注重思想內涵,“散文不再像當年秦牧楊朔的時代,文章雖則沒有缺點,卻也沒有多少優點。當下,各類散文的創作均能有各自的空間。”余光中說。
但提到散文,在座的幾位讀者都提到了余秋雨,幾位讀者表示他們都非常喜歡余秋雨的散文,但不能理解媒體和一些專家為何故意貶低余秋雨的成就。余光中正是最早對余秋雨散文進行褒揚的臺灣作家,余光中表示自己和余秋雨散文最大的共同點是“都很長”。“我有一個結論是,五四以來小品文太多,堆砌詞藻泛情,其實是散文貶值,有人還美其名曰散文詩。但在我看來,散文詩根本就是個高不成低不就的怪胎。”余光中戲稱自己和余秋雨是長散文的“二余”,“散文不一定就要是小品文,完全可以長一點,加深文化蘊涵。小品文像水彩畫,大品文就像油畫。”但他也指出了兩人在散文寫作上的不同,“秋雨散文以歷史文化題材為主,我就是從個人生活出發較多。他看問題比較多,我以小見大比較多。”
作家和媒體應相互信任
也不知從哪一年開始,文化娛樂化的影響在媒體上愈發嚴重,原本只在文學愛好者那里被推崇的作家們,也開始頻頻和娛樂明星一樣出現在娛樂版上。
“我是一個媒體的受害者,吃媒體的虧太多了,一度堅決不接受采訪。”作家格非說。但與此同時,格非也表示,“媒體和寫作之間的關系由來已久,非常多的新聞故事也在學作家的技術手段。現在小說家把揭露社會的任務讓位給媒體了,這對文學帶來一定的挑戰。”
女作家林白也表示自己今后要提防著媒體,盡量不再接受媒體采訪,“我們在媒體面前是弱勢群體,像我這種老實的人,不接受采訪可能是最聰明的,你和媒體說話,最后出來的肯定不是你所希望的。沒有足夠聰明最好還是不要和媒體打交道。”
但也不是每位作家都希望自己生存在媒體聚光燈之外,韓東則坦然,“我和媒體的交往非常良好,”韓東說,“我個人的經驗是,作家和媒體相互信任非常重要,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媒體會傷害你。”但他同時也表示,文學應該感謝媒體宣傳了作品,“但媒體也誤導了文學。”作家東西則認為,對于文學界來說,“媒體批評是對文學批評的有效監督。”可以避免文學圈子一些丑聞。
對80后代表作家張悅然來說,“媒體從我文學生涯開始的那天就伴隨著我成長,從這個意義上我不應該害怕媒體,但我現在害怕了。”害怕原因是,“慢慢目睹一些事情發生,開始說得越來越少了,而且越來越乏味平庸。”張悅然希望自己還能夠回到幾年前對媒體暢所欲言的狀態,“希望能對媒體報心聲。”早報記者 石劍峰 發自廣州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