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脫“潁”而出
◆若 木
《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中,多處涉及含有“潁”字的地名、官爵名。遺憾的是,都被錯成了“穎”字。比如:
①朱元璋“南歷金、斗,西抵光、息,北至穎州”,走遍了淮西、豫南的山山水水……(12頁)
②這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穎上)揭竿而起……(13頁)
③(藍玉)跟隨穎川侯傅友德征云南。……而與他同時出征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卻被封為太子太師……(71頁)
漢語中含有“潁”字的地名,其得名理據,都源于一條古老的河流——潁河。潁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源頭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西南,至界首市入安徽,在正陽關東潁口注入淮河。
“潁州”是古代的州名,北魏時候已經設置,治所在今天的安徽阜陽,轄境還包括太和、界首等地,后多有變更。清代升格為府。元末劉福通紅巾軍起義于此。“潁上”是縣名,位于潁河下游,以地處潁河之濱而得名。秦置慎縣,隋改稱潁上縣,相沿至今。“潁川”,古代郡名,戰國始置,亦以潁水得名,轄境多有變化。“潁川侯”“潁國公”即封地在潁河一帶的公侯。
“潁”和“穎”均為形聲字,讀音都是yǐng,但字義迥別。“潁”從水,專指“潁水”這條河流。而“穎”從禾,本義指的是某些禾谷(如稻、麥等)子實帶有芒刺的外殼;后泛指小而細長之物的尖端,如“短穎羊毫(筆)”“脫穎而出”;由此又引申出“聰明”的意思,如“穎慧”“穎異”“聰穎”等。
自古以來,我國還找不出帶有“穎”字的地名。
“滿州”和“長州”
◆宜 修
《咬文嚼字》多次談論過“州”“洲”二字的區別,但出版物中混淆這兩個字的地方還有不少。筆者發現《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中就有兩處:其一,全書引言《說在前頭》第7頁,把“強悍的滿洲鐵騎”中的“滿洲”誤成了“滿州”;其二,第128頁“這個道衍和尚本名姚廣孝,長州人”,此處“長州”應是“長洲”。
“滿洲”是一個專有名詞,為清代滿族的自稱。這一稱謂最早出現在滿文本《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其實譯為“滿洲部”比較恰當,也可譯為“滿洲國”。滿族原為女真人后裔,明朝時以建州女真為核心,結合女真其他部,融合漢、蒙古、朝鮮等其他民族形成。后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廢除諸申(女真)舊稱號,定族名為“滿洲”。辛亥革命后通稱為“滿族”。可見,“滿洲”不可寫成“滿州”。
毛先生提到的“長州”,其實應該寫作“長洲”。這是一個古地名,1912年已經并入江蘇吳縣。為何用三點水的“洲”呢?那是因“長洲苑”而得名。“長洲苑”是春秋時吳王闔閭的游獵之處,原是水中的一塊陸地,后辟為園林。《越絕書》中便有“(闔閭)走犬長洲”的記載。既然是水中陸地,理當用“洲”而不用“州”。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