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三月二十六日電 題:“淘寶”泉州后城古玩市場
作者 林永傳 孫虹 王婕
每逢周末,古城泉州后城文化街內溝河兩側,擺滿了古玩地攤,許多泉州人都喜歡出沒其間,對著令人眼花繚亂、分不清年代、分不清真假的瓷器字畫及其他古玩細細地品味、琢磨。
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泉州古玩市場在文化宮的榕園內就已初具規模,形成以古董、郵卡、錢幣等為主的集貿市場。每逢星期天,榕園內臨時排開的小攤足足有三、四十攤。一塊塑料布,幾只舊紙箱,一輛自行車,就是一個小攤點。
隨著老百姓兜里的錢多了,收藏古玩者越來越多,販賣古玩的行業火爆起來,泉州鄰縣甚至遠至福鼎、福安、漳浦的收藏愛好者也趕來加入這一交易行列。由于文化宮市場的爆滿,政府決定規范舊貨市場,后城文化街因其古香古色的建筑以及地理條件便成了古玩市場的首選。
后城是泉州老城區一條古街巷,舊稱三教輔,儒、道、釋三教并祀。有人曾撰聯“古城三教通文武,文化百源江古今”,說的正是后城的歷史。
每個星期六是這條工藝古玩街最熱鬧的時候,也是攤主們最忙碌的時候。除了平時常設的幾個鋪位,路邊地上也擺起不少小攤,攤主們把平時舍不得拿出來的東西擺在顯眼的地方。煤油燈、發簪、上發條的時鐘、繡花鞋、留聲機、布滿鏤花的紅木家具,組成另一個消逝了的世界。
在后城古玩街,擺古玩攤的有七、八十位,分三種人:一為江西南昌和景德鎮人,以賣瓷器和瓷片為主;二是從事工藝品經營的河南人,嚴格意義上,他們還不能稱為古玩商,但其中有小部分在從事古玩生意;三是泉州德化人,他們賣的大部分是德化本地窯口所產的白瓷,新舊夾雜,價位不高,多數為本地民間收購的瓷器殘片。
在這些攤主中,有些逢周五趕漳州古玩市場,逢周六趕泉州后城早市,而周日則趕福州花鳥市場。
而在趕早市淘寶的人當中,也大致可分為幾類:一類是泉州本地開古董店的老板,出來撿些好賣相的東西,以增加店里貨柜上的品種。
第二類是中年婦女。她們砍價的功夫和耐心都很好,當她們買到東西后,細心地用報紙層層疊疊地包好,便帶回家洗干凈,收藏或者用作家裝,有時也會寄在當地人開的古董店銷售。
第三類是從晉江、石獅、惠安等地趕來的淘寶族。他們往往三五成群,大部分是單位的在職人員,也有少數退休老人。他們從古玩市場買回東西后,送到北京潘家園或福州的古玩市場賣出,掙取地方差價。這些人眼力好,出手快,有行內人稱之為“殺手”。
在“淘寶”族中,還時常有“老外”的身影。可別小看“老外”,現在到泉州旅游的外國游客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非常喜歡逛古玩市場,而且他們挑選古玩的眼光很尖,也很挑剔,常常是滿懷希望而來,不惜空手而歸。
泉州資深文博工作者劉志成先生介紹說,文化街的古玩多數是贗品,真貨其實不多。但是如果抱著買“工藝品”的心態不妨去逛逛,許多仿制品工藝精湛,幾乎可以亂真。
的確,逛逛泉州的后城旅游文化街,不僅可以“淘寶”,可以欣賞工藝品,還可以更好地了解泉州的傳統文化。(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