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開幕前夕,山東省放了一個“文化衛(wèi)星”,宣布要在孔孟之鄉(xiāng)曲阜市和鄒城市之間、曲阜南邊8公里一座海拔只有200米左右的小山“九龍山”附近,興建一座“中華文化標志城”,作為中國承擔部分“文化首都”功能的“文化副都”。這項浩大的“百年工程”占地300平方公里,預計投資超過300億元,當然會成為全國人民關(guān)注的文化盛事。(據(jù)3月3日第一財經(jīng)日報)
從有關(guān)報道中看得出來,這明顯是官方行為,就連山東省委書記、省長也在為此推波助瀾,國家發(fā)改委也批準了這個項目。不過,如果要拿“中華文化標志城”來征詢民意的話,我估計反對的聲音會占上風。因為對目前的中國來說,民生問題日益突出,城市貧民和農(nóng)村窮苦農(nóng)民的數(shù)量不斷增多,凡事總得分個輕重緩急,在仍有不少人溫飽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卻耗費300億元以上巨資去建設(shè)什么“文化副都”,是不是有些不合適宜呢?這種工程,如果緩以時日,等全國人民都享受到小康生活之后再大張旗鼓地張羅興建,也不為遲呀!
我注意到報道中談到資金來源,說是“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這種官方語言的背后,很可能是政府投資為主,社會集資也少不了。如果需要各級財政出錢,那就應該征求納稅人的意見,看大家是否贊成搞這么一項文化工程。我們風聞過不少地方的某些大工程,在資金捉襟見肘之時,往往會攤派到企業(yè)、機關(guān)、團體或個人頭上,當?shù)胤彩恰皰旯义X”的老百姓包括機關(guān)工作人員甚至教師,都會被從未發(fā)到手的工資中扣除幾百元上千元,一旦工程半途而廢,這些被扣除的本來說是借款性質(zhì)的“集資款”也就杳如黃鶴,“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因為被動集資者以后還要“掙公家錢”,所以不敢討要,只好“啞巴吃黃連”。然而在并非真正“市場運作”的幌子之下,難免存在中飽私囊、借機揮霍錢財不心疼的無恥事情。因此,鑒于這樣的前車之鑒,倘若人們擔心這項耗資巨大、工期久長的“中華文化標志城”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類似問題,就是自然而然并不算過分的事了。
當今中國的一大特點,就是政府和官員掌握著豐厚的社會資源,因此對其決策的約束就顯得非常必要,否則決策失誤或分不清輕重緩急,受苦受害的還是普通老百姓,畢竟稅收不是官員“貢獻”的,都是社會大眾通過自己的辛苦勞動積累下來的。
把天下中華文化集中于一個地方,這樣的奢望恐怕連古代的封建帝王都未敢想和做得到。全國能體現(xiàn)中華文化的遺跡多得是,既然曲阜想集大成,那么是不是都要復制過來呢?照著這個思路下去,曲阜是否還得建故宮呢?
中華文化傳統(tǒng)需要弘揚,但并不意味著所有過往的一切文化積淀都要大量地通過器物的形式再現(xiàn),尤其是到處重復建設(shè)。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不少東西顯然早已過時,于當代毫無用處甚至屬于有害的糟粕也不在少數(shù),若是紙面上或影像上賞玩一下也就罷了,斷不該統(tǒng)統(tǒng)復原于當下的中華大地。
過去的歷史不能忘記,但更重要的在于現(xiàn)在與未來。如果地方政府和官員放著眼前當務(wù)之急的諸多民生問題不好好解決,卻期望通過好大喜功的歷史工程提升政績,那么無論如何都是不能讓人恭維的事情。(作者:鄭根嶺)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