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陽江12月21日電(記者 索有為) “南海一號”即將出水。滿載著六至八萬件且多數為國家一級文物的這艘古船,價值幾何?這場爭論已經無休止的探討了二十年,并且還會繼續爭論下去。
據了解,首先把“南海一號”比喻為“海上敦煌”的,是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負責人、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黃偉宗認為,“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文物總數超過敦煌莫高窟的數量。將“南海一號”稱為“海上敦煌”恰如其分。黃偉宗在廣東陽江考察時寫下了“海上敦煌在陽江”七個字。
后來,媒體報道中又出現了“南海一號”可以媲美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的說法。但這些說法得到了考苦界專家的質疑。考古學界前輩石興邦先生認為, “南海一號”文物及考古價值可媲美秦兵馬俑的說法并不恰當。首先,秦兵馬俑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兩者在考古價值上各有千秋,拿它們作比較是不科學也不恰當的。其次,“南海一號”屬于海底考古,秦兵馬俑為帝王陵考古,兩者屬不同范疇,不能類比。
始料不及的是,數月前,有媒體報道說,此前“南海一號”出水的一件精美文物拿到歐洲市場試拍,結果獲得了近百萬美元的試拍價。因此有人做出這樣的估算,“南海I號”上的文物價值超千億美元。一語激起千層浪,各方為此爭了個面紅耳赤。
廣東省文化廳迅速回應說,“南海一號”出水文物從來沒有拿到歐洲市場試拍過。“南海一號”上的瓷器碎片也是國寶,怎么能拍賣呢?
全國政協委員、社科院學部委員、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認為,文物是有形的,相對容易發掘的,但更重要的是隱含的文化信息,“南海一號”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他說,最有價值的不是船上的一兩件物品,而是整體的沉船。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表示,從“南海一號”出水的一些文物中,清晰地看到南宋時期平民生活的歷史,看到了中國古代遠洋貿易的歷史,這些文物是從歷史書外走出的鮮活物證。
“‘南海一號’出水文物中有一小片竹篾席,它有多少價值?我看是無價,它比‘南海一號’上出水的一些金器要寶貴得多,文物價值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童明康舉例說。
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李仁臣在一次研討會上說,不要以為水下考古就是打撈寶貝,要把公眾的注意力從文物本身轉移到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上來。
“南海一號”,怎一個“錢”字了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