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3日電 人點燭,鬼吹燈。2000年,有人想辦一份恐怖懸疑雜志,被中途喊停。七年過去,中國人自己寫的神鬼故事,成了出版界的熱門。作者一夜成名,坐擁百萬。對于這個現象,香港《文匯報》今日刊文,予以解析,稱中國的《鬼吹燈》堪稱中國版的《奪寶奇兵》。
文章首先列舉了一些有關古墓考古的怪事:
1922年,擺放埃及法老圖坦卡門木乃伊的墓室被英國考古隊打開。墓室的入口寫著如下的文字:“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的翅膀就會降臨在他的頭上。”那天,七百多公里外的開羅全城突然大停電。
沒過多久,資助那次考古活動的英國貴族卡那封爵士左邊的臉頰被蚊子叮了一口,小小的傷口卻不斷惡化,卡那封爵士一命歸西。后來,英國專家在圖坦卡門法老木乃伊的左邊臉頰上,發現了同樣一個傷口。
1972年,中國長沙,考古隊打開了后來舉世聞名的馬王堆漢墓。女墓主的尸體保存完好,皮膚甚至還有彈性。后來,參與那次發掘的一位考古學家在北大說,在墓室被發掘開時,他們好幾個人都有種錯覺,一個老太太的身影從里面沖了出來。
當天晚上,那個老嫗的身影也出現在他們的夢中。
文章稱,2007年,隨著一個網絡故事的流傳,中國內地興起了一股盜墓小說的熱潮。掀起中國奇幻冒險熱潮的這個故事叫《鬼吹燈》,作者張牧野,網名“天下霸唱”,今年中國內地作家版稅排行榜上,排名十九,版稅估計為二百八十萬人民幣。
用網絡搜索器打入“鬼吹燈”三個字,光是內地簡體字網頁,相關的就有近五百萬個。他一個星期在網絡上寫兩章《鬼吹燈》的故事,網友像追熱門電視劇一樣追看,每個故事近六十章,現在已經寫了六個故事:《精絕古城》,《龍嶺迷宮》,《云南蟲谷》,《昆侖神宮》,《黃皮子墳》,《南海歸墟》。
第七個故事《湘西尸王》正在網上連載。
鬼故事的誘惑
什么是“鬼吹燈”?在這部小說里,有種從三國時代流傳至今的職業盜墓者,他們被稱作“摸金校尉”。和普通盜墓者不同,摸金校尉有時代傳承的行規,第一條就是“鬼吹燈”─進入墓室后,要在東南角點一支蠟燭,如果中途蠟燭無端滅了,就要把取到手的隨葬品放回去─因為墓主的幽魂已經出現了。
這個橋段,對中國讀者而言是個誘惑。魯迅早年比較中國和日本的鬼故事,認為日本的鬼故事有種升華的宗教性,中國的鬼故事有股陰慘的人氣。
日本的鬼故事,核心部分總有民族傳說的影子:偷小孩的蠱惑鳥,奪人靈魂的魍魎,存著怨念的地縛靈,善惡相對的青鬼紅鬼。而中國的鬼故事總與普通人對生老病死的恐懼有關:荒墳野碑,深閨空院,繡花鞋。
日本人的墳墓建在城中,而且是家族式的合葬,和活人的小區鄰近,生和死之間的關系很圓融。中國人的墳墓多在城外,“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相對于生,死是太孤獨太可憐的狀態。
張牧野寫《鬼吹燈》,故事中抓住人心的戲肉就是這一點。
摸金校尉去盜墓,死者全都是敵人,是與在生者截然相對的一種存在,邪惡陰險,扭曲瘋狂。不但墳墓中的死者如此,即便是探險的同伴,一旦意外死亡,也會馬上變成暗藏殺機的敵人。
這種潛意識里對于死亡的強烈排斥感和恐懼心,成了這系列故事緊緊抓住讀者心理的關鍵懸念。
虛實結合引人入勝
《鬼吹燈》主要還是一個盜墓系列的冒險故事。對死亡世界的恐懼是心理上的懸念,盜墓故事則是情節上的依托。盜墓自然是和古墓古董打交道,上至春秋戰國,中間兩漢隋唐,下到明清,各種神話的、歷史的、民間的傳說都能作為小說故事的脈絡和橋段。
歷史本身就是故事,把虛構的故事和真實的歷史附會在一起,尤其能給普通讀者的想象火上澆油。
秦始皇東巡和派人求仙都是正史上的真事,歷史上不斷被后人添枝加葉,就增添了不少引人遐想的傳奇色彩。《鬼吹燈》又在這正史上虛構了一段野史,說秦始皇東巡的時候,在海邊見到一具仙風道骨的神秘尸體被沖上岸。看到這里,中國人基因中那種“海外有仙山,虛無飄渺間”的想象會多多少少被激活。
然后張牧野就借秦始皇身邊方士的口說,那神秘尸體可能不是仙人,是殭尸,要拿鏡子鎮住。讀者興奮的想象馬上就變成一種恐怖。然后他又說,秦始皇有八面傳說中的古鏡,于是就用其中之一的“秦王照骨鏡”鎮住了那具神秘的尸體,小說中摸金校尉們就要去找這面鏡子。
雖然明知這是他杜撰,但虛虛實實,讀者想要往下看的好奇心就被勾出來了。這與電影《奪寶奇兵》或《木乃伊》中所用的手段大同小異。
天馬行空和借尸還魂
張牧野很厲害,他很坦率地說自己不懂文學,中國四大名著只讀過《水滸傳》。雖然如此,他駕馭材料的能力還是很出色。《鬼吹燈》之《昆侖神宮》里,摸金校尉帶領的探險隊要去昆侖山找古墓,途中經過了一座古格古城的遺址,在這里他們與荒廢寺廟中的怪獸大戰了一場。
這個一度消失的古格王朝是確實存在的,歷史上是吐蕃王朝宮廷斗爭的產物,其遺址在十九世紀末被英國駐印度的情報人員發現。其中有段插曲,十七世紀時古格國的王室皈依葡萄牙教士傳入的天主教,造成了和佛教僧侶的矛盾,因此引發內戰,王室戰敗,古格王國從此消失。后來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件喇嘛教跳神的面具,里面糊的紙是葡萄牙文《圣經》,這應是宗教和政治斗爭的結果。
張牧野在小說里用到了這個細節,但他做了改編,由摸金校尉而不是考古學家發現了那個面具,而且《圣經》上還畫了一幅通往昆侖神宮的神秘地圖。更恐怖的是,那個紙糊的面具被他改編成葡萄牙傳教士變成殭尸以后留下的皮毛!
當年南宋和蒙古在釣魚城大戰,蒙古大汗蒙哥被宋軍的拋石機打中身亡。金庸在《神鵰俠侶》中把戰場搬到了襄陽城,楊過以手投石打死了蒙哥。如果把金庸的改編稱作天馬行空的話,張牧野的改編算得上“借尸還魂”了。
張牧野很會講故事,可惜對真正的考古了解得少。摸金校尉的舞臺是深埋地下的古墓,既然是舞臺,就要有騰挪跌蕩的空間,比如幽深的墓道,寬大的墓室。
但除了歷代帝王的陵墓有這樣的規模,其它的墓葬都較狹小,以北京老山漢代諸侯大墓為例,墓道也只有幾米的規模。而且由于年代久,自然的土壤和埋葬時填充的土壤都混合在一起,考古發掘需要很耐心才可以分離開,比如兵馬俑。那種寬敞而神秘的地下世界,其實很罕見。
最近中國陜西韓城發現了最大規模的西周諸侯王墓葬,即便是那樣的規模,摸金校尉們要在里面和精靈鬼怪斗法,大概也得委屈一下,天大的本事,也請蹲著身子出絕招吧。(張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