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30日電 中國歷史上,堪稱國之重寶的器物不在少數,但恐怕沒有一件比得上傳國玉璽。它是野心家夢寐以求追逐的目標,又是史學家濃墨重彩描繪的對象。香港《文匯報》刊文稱,籠罩在它身邊的,是重重的刀光劍影,低沉的鼓角錚鳴,它的出現和消失,甚至成為王朝更替、江山易幟的象征。
傳國玉璽來歷非凡。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之后,終于在血雨腥風中得到了令幾代秦王朝思暮想的的晶瑩美玉。也許是因為數次尋找九鼎而不得,就像私奔的女子渴望明媒正娶,也許是為了顯示自己前無古人的至尊偉大,秦始皇用和氏璧制作了“傳國玉璽”。玉璽紐上螭龍盤踞,璽文由丞相李斯用大篆題寫“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價值連城的玉質,巧奪天工的雕刻,加上蓋世無雙的書法,使這顆玉璽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傳國玉璽從此成為承天受命的象征。
其實,用來制作傳國玉璽的和氏璧,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看見有鳳凰棲落在青石板上,依據“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傳說,他終于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卞和先后將它獻給楚厲王和武王,都被認為是石頭,結果以欺君罪丟掉了左右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荊山之下,以致滿眼溢血。文王令玉匠進行打磨,發現里面異光閃爍,璀璨奪目,果然是稀世珍寶。最后由良工雕琢成璧,取名“和氏璧”。
為了爭奪和氏璧和由它制造的玉璽,野心家露出了他們猙獰的面目,統治者發起過血腥的戰爭。和氏璧曾莫名其妙地流入趙國,落入趙惠文王手中,引起秦昭王的垂涎,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進行交換。但當藺相如將璧送到秦宮時,秦昭王卻食言;多虧藺相如憑著大智大勇,先是“完璧歸趙”挫敗秦王的陰謀,接著又在澠池會上戳穿秦國的第二個圈套,保住了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和“完璧歸趙”的出典。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出傳國玉璽,太后迫于無奈,氣得將它擲于地上,當王莽拿到傳國玉璽時發現它被砸掉一角,連忙命玉匠用黃金鑲飾。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在早晨時有五彩云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秘藏于妻吳氏處。后袁術拘孫堅妻,奪得玉璽。袁術死后,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
傳國玉璽的幾次失蹤,還帶有幾分詭秘色彩。 據傳,公元前219年,也就是傳國玉璽制成后的第九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后,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東漢末年,宦官專權。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硅攜帝出逃,玉璽又一次失蹤。所幸孫堅從洛陽城南甄官井中撈起宮女尸體時,傳國玉璽才重見天日。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沒有傳國玉璽,遂刻了幾方“受命寶”“定命寶”之類的玉璽聊以自慰。貞觀四年,蕭后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玉璽方歸于李唐,令太宗龍顏大悅。唐末天下大亂,后唐末帝李從珂被后晉大兵圍困,李從珂遂與后妃于天星樓自焚而死。據說,李從珂當時便隨身攜帶著“傳國玉璽”。可是大火過后,人們從灰燼中卻不見此璽的蹤影,甚至連一塊外形稍像此璽的石頭也沒找到一塊。
隨后,宋、元、明、清歷朝都有發現所謂傳國玉璽的記載,那不過是好事者的狗尾續貂,連當時的皇帝都認為那是假貨。傳國玉璽就像一個善于制造懸念的大師,留給后人的,只是一個千古之謎。 (張春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