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五日電 題:作協中的八零后:有理想,也有迷惘
中新社記者 應妮
“今天的青年作家是思想敏銳、個性鮮明的一代”,當主席臺上的作協副主席金炳華如是評價時,臺下的八零后作者顏歌正跟手中一臺PSP中的游戲斗得不亦樂乎,仿佛為這句話做了個注腳。
由中國作協和共青團中央聯合主辦的全國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會議正在此間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六次會議,距離上一次會議已有六年之久;本次正式代表二百四十九人中,八零后出生的有二十四人——一批八零后作者首次在這樣一個官方味道頗濃的會議中集體浮現。
來自上海的小飯現在是上海作協會員,生于八二年的他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出版有長篇小說《螞蟻》、《我的禿頭老師》,現為自由撰稿人。對于目前自由的生活他似乎并無太多不滿意,“給專欄寫寫稿,每月總能有幾千收入,輕松也的確是輕松,可是總覺得缺點兒什么”。
“總有人批評我們八零后禁不住商業(yè)誘惑,實際上對我們而言,商業(yè)不是誘惑,而是一個生存或死亡的問題,有沒有市場直接決定作品能否出版,我們能否拿到稿費和版稅,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實”,他坦言如果加入作協,會認識一些人、間接可能多一些機會。
這次參會年齡最小的霍艷今年才二十歲,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大三學生。從新概念作文獲獎開始到作品出版,她在寫作這條路上似乎一直順風順水,“參加這次會挺榮幸的,真的是有找到組織的感覺,能見到很多崇敬的文學前輩,還能跟同輩探討寫作狀況”,目前尚無生存壓力的她表示將來還要讀研究生,她的專業(yè)是戲劇影視文學,“我很喜歡自己的專業(yè),文學這條路跟我的專業(yè)并不沖突,我想應該會一直走下去吧。”
還在北京大學攻讀古代文學博士學位的步非煙對加入作協似乎更有一層理論上的認識。這個以“新武俠”小說獨步江湖的小妮子生于一九八一年,卻已經用稿費為自己在北京買了套房。“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文人作家都是在一個集體集團中進行創(chuàng)作成長起來的;而我們現在,如果一伙人在一起聊天,說股票說賺錢就會有很多人響應;如果說到文學,人家就會拿很怪異的眼光看我,尤其還是一個文學女青年”,她自嘲道,“所以在這樣一個集體里,會有不孤單的感覺。”
事實上,顏歌、霍艷和步非煙等人都是魯迅文學院第七屆中高級作家研討班的學員。用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胡平的話來說,這是比較特殊的一屆,因為其中八零后學員有十多名,“坦率不虛偽、敏感有創(chuàng)新”是他對他們的評價。
評論家謝有順表示,越來越多八零后進入作協,無論如何是件好事。“文學本質上就是一種代際的傳承,八零后的崛起是必然的事實。哪怕現在水平還參差不齊、未被正統(tǒng)認可,但他們給傳統(tǒng)文學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書寫經驗和審美情趣,不僅需要傳統(tǒng)的包容,更可能成為新文學產生的因素。”
在他看來,這次會議實質上有助于中國作協和八零后作者們互相加深了解和融合。“中國作協首先釋放出誠意,同時也得到一批八零后作者的回應,雙方彼此了解所需才能進一步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