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使然,女人永遠是美的追隨者;古往今來,衣飾妝匣一直是女人們的熱門話題。在本報(注:齊魯晚報)協(xié)辦的山東省文物精品大展中,展出了部分古代女子的衣物、首飾,讓人大開眼界。那些玉簪金釵、古典華裳,記載著多少前塵往事?
愛美之心
紅妝盡收“奩”中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遠古人已知“止水鑒容,流水沐浴”,用貝殼、獸牙裝飾頸項。至西周時期,奩——中國古代女子用以盛放梳妝用品的盒子就出現(xiàn)了,后來經過歷代發(fā)展,奩的款式多種多樣,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既具有實用性,又極具藝術觀賞性。古代不少文藝作品中,就有聲有色地展示了奩的形象。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鳳凰臺上憶吹簫》中有句“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抒發(fā)丈夫趙明誠去世后的憂郁心情。寫得更為凄婉的有王易簡句:“相思日暮,恨洛浦娉婷,芳鈿翠剪,奩影照凄楚。”奩也見于古代畫卷中,東晉顧愷之在《女史箴圖》中畫有兩位正在梳妝的仕女,身旁就有四個奩;宋人的《半閑秋興圖》中有一條幾,上面放著一個奩及一些梳妝用品,中間擺鏡架,銅鏡中映出仕女面容。在文學史上,唐代韓偓等人的詩歌因多寫男女之情和婦女的服飾容態(tài),詩風綺麗纖巧,被稱為“香奩體”,對后世詩歌有一定影響。
中國的妝奩文化歷史久矣,在西周至秦漢時期,奩多為銅、陶器,且一般器腹較深,底有三足,旁有獸銜耳環(huán),風格粗樸。在山東省文物精品大展中,即展出了一件西周時期的銅奩,這件造型和題材內容非常奇特的奩出土于山東莒縣,最初由清末莒縣文物鑒賞家莊湛巖收藏。銅奩高5厘米,長12厘米、寬5厘米,呈長方形,直壁稍微內收,頂部有兩扇可對開的小蓋,每蓋一紐,分別為男、女裸體人物,呈面對面跪坐狀。奩下部,鑄有六個人形器足,皆裸體、屈膝,雙手在后背負器身。以裸人為題材應與祈求種族繁衍的思想有關,象征著子孫繁衍之意。
據(jù)文物專家介紹,古代的銅奩、陶奩既是梳妝用具,同時還兼作貯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這種一器多用的方法,讓當代人看來就匪夷所思了。
發(fā)飾風情
玉簪金釵綰青絲
“青絲纓絡結齊眉,可可年華十五時;窺面已知儂未嫁,鬢邊猶見發(fā)雙垂。”這是《竹枝詞》里的句子。頭發(fā)是古代女子感情的載體,青絲,就是情絲。傳世的愛情故事中,女子往往以秀發(fā)贈與相愛的男子。青絲與發(fā)飾,更是密不可分。
“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fā)髻的長針。古代女子15歲前,發(fā)式通常是將頭發(fā)集束在頭部的雙側,梳成樹丫或獸角狀,之所以稱女孩為“丫頭”,其名稱就來源于此。滿15歲,古代女子就被看作成人,如果已經許嫁,便可梳成人的發(fā)髻了,這時就需要使用發(fā)笄。古時稱女子成年為“及笄”,就是這個意思。
古代發(fā)笄形式繁多,專家介紹,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中就出現(xiàn)了陶笄、骨笄,說明在這個時期已有束發(fā)甚至戴冠的頭飾了。到殷商以后,骨笄普遍出現(xiàn),并且在笄頭上鏤刻著精美的鳥首形和饕餮等裝飾紋樣,在考古發(fā)掘中常有出土。比如婦好,商代中后期君主武丁的妻子,她有著卓越的政治活動能力和軍事指揮才能,經常帶兵打仗,威鎮(zhèn)四方,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戰(zhàn)場上披堅執(zhí)銳、威風凜凜的女將,對首飾也十分喜愛。在她的墓葬中,竟然發(fā)現(xiàn)精美的玉笄二十多件,雕花骨笄多至四百余件。
由于古時男女皆蓄發(fā),所以笄并非女子專用,男子年二十行“冠禮”也會用笄。“冠禮”即男子的成年儀式,在頭頂盤結、戴冠,冠的左右兩側預留兩個小孔,用笄橫穿發(fā)髻,加以固定,以免滑墜。男子經“冠禮”,女子經“笄禮”,方可論婚嫁,開始人生的重要轉折。在山東省博物館的展廳里,就能看到兩支明魯王朱檀墓中出土的金簪。
如果認為“笄”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的話,簪與釵一定是您所熟悉的。其實,簪就是由笄發(fā)展而來的。釵,則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除了簪、釵,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還有一種稱作“步搖”的首飾,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花枝等形,其上綴以珠玉。“步搖”,單聽名字就那么活潑、靈動,女子發(fā)髻上插了這樣的步搖,蓮步輕移,釵隨人動,該是怎樣的風情萬種。
“三寸金蓮”
扭曲的審美習俗
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只是青絲上搖曳的美麗,還有扭曲甚至變態(tài)的“美”。在省文物精品大展展廳陳列的幾雙“三寸金蓮”繡花弓鞋,讓人可以想象纏足為當時的婦女帶來的痛楚。
三寸金蓮屬于古代的審美習俗,它源于“女子以腳小為美”的觀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齡,用布帶把雙足緊緊纏裹,最終構成尖彎瘦小、狀如菱角的錐形。雙足纏好后,再穿上綢緞或布面的尖形弓鞋,此即“三寸金蓮”。“三寸金蓮”聽起來很美,很神秘,有尺寸,有形狀,既然比作蓮花,自然還有一種香艷的情懷。但俗語說:“小腳一雙,眼淚一缸。”把天然的雙腳人為地扭曲,該是多么的殘忍。
滿清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但此時纏足之風已是難以遏制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罷禁。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丑的重要標準,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作為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直到“五四”運動時期,在反帝反封建和解放婦女的口號下,要求婦女徹底解放,首先提出婦女放足,禁止給女子纏腳,裹足的女子才逐漸少了。“三寸金蓮”這段歷史,也逐漸塵封在博物館里了。
“時尚古裝”
典雅華裳添姿色
清朝的統(tǒng)治者雖沒有辦法改變“三寸金蓮”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卻在服飾方面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漢族女子。在山東省文物大展上,就可以看到這樣幾件清朝的“時尚女裝”。
一件清乾隆年間的湖藍花棉襖,體現(xiàn)出滿漢文化交融的特色:立領,寬袖,半身。衣服邊緣鑲有彩繡鳥蝶花枝紋的白緞條與素面黑緞條;在袖端處,兩道彩絳與黑緞鑲貼其上,而袖口則白緞外翻,露出彩線刺繡的仕女、山石流水圖。有暗花卉云紋的湖藍色綢面簡潔、素雅,而領、襟、擺等處的鑲滾工藝又給這件衣服添了幾分姿色。
另一件清代彩繡人物紅綢襖,是清代漢族貴婦的禮服。整體以紅色為主,多處裝飾繡有花景人物的彩色團補。而領托、袖口、襟邊等細微之處,則繡有象征富貴吉祥的鳳凰、如意、牡丹等。整件衣服在色彩搭配上力求平衡與和諧,既莊重典雅又不乏生動活潑,既雍容華貴又顯喜慶吉祥,穿來應是搖曳多姿,盡顯女子修長的身材,優(yōu)雅的氣質。
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已不再穿戴像古代女子那樣復雜多樣的服飾,但是至今仍能看到時尚女子們由陣陣復古風帶來的屬于歷史的香氣。(記者 霍曉蕙 孫若晨 王書德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