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作家實力榜”在京發布。與以往各類排行榜評選不同,“中國作家實力榜”采用專家團提名,由讀者網友打分的評選辦法評定。專家團由朱大可、何三坡、張閎、謝有順、葛紅兵、解璽璋、陳曉明、白燁、李建軍、唐曉渡共10位文學評論家組成。據主辦方稱,“專家團僅對在世的當代作家進行提名,真正的決定權掌握在讀者手中。讀者登錄排行榜網站(www.76543210.com)即可給自己認為有實力的作家打分,最終打分結果為評選結果。”
話是這樣說,但這個58人候選榜單甫一公布,還是引起了網友和媒體的強烈質疑:“‘80后’為何全軍覆沒?”“‘茅盾文學獎’得主張潔只能位居榜末?”“那些鮮為人知的作家憑什么上榜?”“怎么選都是在提名榜上選,那還不是所謂‘專家’說了算?!”各種聲音洶涌而至。
專家團評判作家“實力”到底有沒有統一標準?這是諸多聲音中的爭論熱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專家團成員在提名前相互間并未有過溝通,不曾協商制定嚴格標準。
“其他專家是誰我都不知道,他們的提名我都是網上公布后才看到的。”著名出版人解璽璋透露,主辦方在邀請他提名時跟他說了,“按照自己的喜歡提,你想提誰就提誰”。于是他就按自己對實力的理解列了一個榜單。“其實‘實力’是個很虛的概念,很難說誰比誰更有實力”,因為自感涉讀范圍有限,解璽璋說,他提名的作家都是他本人平時比較關注和欣賞的。
“看到‘文學實力’四個字我自己心里就有譜了,我也不會太在意他們有什么要求,都是按自己的標準來提名。”評論家謝有順說,該榜策劃人吳懷堯只是在電話里給了一個籠統的標準——“僅就文學價值而言,哪些在世作家(包括各種文體:小說家、詩人和隨筆散文家等)是實力派?”當時自己正在外地,就借朋友的電腦簡單回復了一個榜單,“那只是我個人心目中的排行榜。”謝有順強調。
因為制榜人提供的標準不夠具體,專程從上海來京為此榜單揭曉的文學評論家朱大可也坦承,這次專家提名“只是一次印象式提名”。
專家評選標準之間的分歧是微妙的。專家團成員之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認為,“大家都是同行,都是身處同樣的文化情境。可能還是在個人的趣味,對文學觀念的理解,對當代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的理解等方面有所區別。”
評選標準的不明晰,無疑會導致專家們在提名時側重有所差異。
謝有順的提名,反映了近一二十年比較活躍、現在創作力仍相對比較旺盛的作家,“也關注一些年輕、但后勁比較足的新作家,帶有對某些作家的期待性”,因此,陳希我等幾位近年來創作力較強但并不為讀者熟悉的作家,得到了謝有順的提名。
評論家白燁在提名時參考的時間跨度則比較大,上世紀80年代末“新寫實”代表作家劉恒和90年代以一部《白鹿原》奠定文壇地位的陳忠實都受到他的青睞,“我提名的是新時期以來創作成就比較突出而且現在仍有創作活力的作家。”白燁說。
而在解璽璋的提名里,不但沒有劉恒和陳忠實,而且沒有近年發表過作品的余華。對此,解璽璋解釋為“談實力就不僅要考慮作家近幾年有無作品,尤其要注重作品有沒有分量,而不能只靠過去作品的名氣”。余華2005年出版的《兄弟》讓解璽璋感覺很“糟糕”,他認為“十年來余華的創作力有所衰減”。
陳曉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到一個細節:因為制榜時間倉促,他起初以為是近幾年的作家實力榜,“那當然要與作家近兩年的寫作相關,如果只是講實力,且是一個作家在文學史上的貢獻,評價尺度可能又有所不同。”他隨后表示要修改自己的提名,“但當時吳懷堯說已經下稿了。”無奈中,他只好在自己博客上又列了一份更全面的榜單,新榜中增加了王朔、劉震云等作家。
差異之外,多位專家團成員在作家是否具有實力的評判標準上,卻也有著看法不謀而合之處。
談到評價尺度,接受本報采訪的評論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衡量作家創作實力的兩個重要關鍵詞——持續的創造力和作品的文學性。但是,得知金庸、海巖等作家因為“文學性”標準未能上榜后,一位新浪網友說:“我實在不理解,人們都愛看的,怎么就不是文學?”
此外,專家團成員認為,作家的影響力和文學實力并無必然聯系。
謝有順說:“文學有不同層面的接受群,海巖小說有很大的發行量,也有它作為小說獨特的優點,但把他的小說放在文學藝術的平臺上來衡量,從專業讀者的角度來講,未必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實力’當然是作家的創新性、對歷史現實的表現能力、駕馭語言和文體的能力、近年寫作的業績。”陳曉明也表示,在考察作家實力強弱時并不考慮作家的“市場號召力”。
暴富的作家不等于知名的作家,暢銷的作品不等于經典的作品。去年因推出“中國作家富豪榜”而名噪一時的吳懷堯談到制作“中國作家實力榜”的初衷時表示,該榜關心的是作家背后的作品,希望經過專家提名和網友打分最終產生的榜單,能從側面對當下文壇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檢閱和反省,“對比作家富豪榜和實力榜,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就更多了。”
專家們提名看中的是作家在“文學性”上的實力,而網投,則是對作家“知名度”甚至“市場號召力”的考驗,一位讀者陌生、甚至沒有聽說過的作家,大概很難贏得網民的支持。
記者登錄排行榜網站時看到,網民在注冊為該網站“排客”后都能根據喜好程度給作家打出1至5的不同分數。就此,朱大可深深擔憂:“文學實力是心靈力量和話語力量的內在組合,而影響力則往往是政治、媒體和市場運作的結果,公眾的后續投票,有把‘實力榜’轉變成‘影響力榜’的危險。”
在公眾對“作家實力榜”公信度質疑的同時,參與提名的批評家對該榜結果也不抱太大期望,“評選結果如何我并不關注”,謝有順認為它只是媒體參與的一個文學事件,對讀者、作家、評論家沒有多大的意義。陳曉明也對筆者表示該活動“只是大家熱鬧一下而已。”
實力榜甚至遭到了很多上榜作家的冷遇,現仍雄居榜首的莫言日前在接受《新聞午報》采訪時坦言,文學的評價標準太多元,也太主觀,他認為這樣的排行榜不能當真,看看就行了。葉兆言、畢飛宇等作家也對媒體表示,實力榜意義不大。(呂海波 本報記者 陳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