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歷2004年、2005年一輪“高熱”后,2006年以來開始“遇冷”,不少業內人更是五味雜陳,有呼“上當”的,有遲疑觀望的,人們內心更加關心,在被稱為“調整年”的2007年,藝術品市場的走向又會如何?專家的觀點是:藝術品市場只有直面炒作風氣帶來的三大弊病,才能降虛火、甩水分,在陣痛后邁進春天。
價格起伏好比“過山車”
2003年前后突然“發力”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其發展的“超速度”曾令業內驚喜,現在則被證明是非理性的。
2005年年末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藝術品收藏愛好者和投資者達7000萬人,年交易額近200億元。
然而,到2006年后,這種“超速度”的后遺癥逐漸顯現。根據一位買家的自述,他在2003年買入畫時價格約為5000元/尺,后兩年曾飆至2萬元/尺,2006年后又降到6000元/尺,回顧當年“一次拍賣一個價,原本幾千元的單價,一年內就漲了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好光景”,再面對如今說跌就跌、只要賣出就虧損的現狀,不由得叫苦不迭。
浙江畫院藝術事務所總經理陶小明說,藝術品市場的高漲來得太快,造成“有的藝術品本來應該慢慢上漲,但突然漲到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價格”。對于藝術品市場的回落,陶小明將其比喻為“一張罰單”:就像在高速路上開車,開得太快,就會付出代價。
“如今價格往下走是正常的,因為這意味著調整,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規范起來。”浙江佳寶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汪驥表示,藝術市場正在穩步發展,暫時調整既能培養收藏者的鑒賞水平,也利于培養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調整后市場會往上走。
買藝術品當做買股票
藝術品有贗品,中國的收藏隊伍也有投資者與投機者并存的良莠不齊的現象。
在采訪中,無論是拍賣行負責人、畫廊經營者還是藝術家,都向記者強調這樣一個觀點:藝術品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產品,因此除了真偽外,還要懂得鑒賞其藝術價值。但現狀是很多人在審美情趣、鑒賞眼光方面不具備藝術品經營能力,只是把它當股票炒來賺錢。
陶小明說,2003年后在拍賣場上一些表現“生猛”的內地買家,由于鑒賞知識缺乏,變成盲目的“斗富”,常在佳士得、蘇富比等拍賣會上報出“天價”。
許多投機者還玩起了“擊鼓傳花”的游戲!坝绕涫且慌敶鷷嫾,甚至親身參與了對自己作品的炒作。”西泠印社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藝術總監葉三寶曾主持開辦了《美術報》七屆“中國書畫鑒定”研修班,他曾受外省學員的邀請去看他們的藏品。他痛心地發現,有學員花了幾千萬元購入了一批字畫,每張價格在20萬元至50萬元不等,遠遠高于其實際價值,再投入市場自然無人問津,“他就像在‘擊鼓傳花’游戲里拿到花的最后一個人,傳不出去,他就被套住了!
陶小明說,中國藝術品市場真正需要盤整的是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思想,藝術品投資者應該抱著長期投資的觀念。“在藝術品市場,投資和投機不一樣。我關心的并不是一年、半年會產生多少效益!焙贾莺銖]美術館執行館長席挺軍說,他第一次涉足藝術品市場是在2002年,幾年市場起伏,他最大的體會是“質量是硬道理”,好的作品只會升不會跌,即使現在,好的作品價格還是上升。
冷落畫廊熱衷拍賣行
在國外藝術品市場,畫廊與拍賣行各司其職,分管日常與少量精品的藝術品交易。而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里,一級畫廊市場經營慘淡,二級拍賣市場卻如火如荼。
葉三寶說,按照慣例,一級市場是藝術品的日常交易平臺,但國內的畫廊目前狀態普遍不景氣,除了結構失調、90%以上是當代畫廊外,一些畫廊在2006年后除了代銷幾張當代書畫家的作品,甚至一年到頭沒有成交。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拍賣業很紅火,尤其是小型拍賣,原本根本進不了拍賣行的作品大量涌現,這個市場不正常!比~三寶說,拍賣講究“精品”,如蘇富比、佳士得等拍賣行,拍品往往分量重而數量少,不像國內拍賣行目前還在成交量上較勁,一次拍賣會的圖錄多達十多本書。
一個健康的藝術品市場,離不開正常的一級市場。據介紹,畫廊的優勢包括:拍賣會上常見的是幾個收藏者競拍同一作品,成交價容易“虛高”,而畫廊是按照市場價來確定藝術品的價格,買家紅點一貼,不會有第二人出價;一家拍賣行一般每年只舉行兩次拍賣會,畫廊則隨時隨地待客。
國內的畫廊業為何發展不起來?葉三寶認為,一是真偽問題解決不了,二是作品來源解決不了。這些都是值得業內人士深思的問題。(余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