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將公映。而8天之后,包括斯蒂芬·金、約翰·歐文、英國首相布朗等在內的全世界哈粉將迎來他們既盼望又害怕的《哈利·波特》大結局。這個戴著黑框眼鏡的小魔法師,已經伴我們走過了十個春秋,在這十年中,沒有哪本書能像它一樣成為出版界的超級暢銷明星、空前的全球文化現象。
魔法現實化,技巧傳統化,重掀閱讀熱潮
羅琳把玄幻世界相對比較現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和兒童生活聯合在一起,這是她創新的地方。
新京報:從圖書來看,《哈利·波特》具備什么暢銷元素?如今國內外都掀起了魔幻文學的熱潮,出版界總想尋找下一個“哈利·波特”也集中在這方面,“裝神弄鬼”有這么強大的市場嗎?
張閎:寫魔幻在兒童文學中是個傳統。但是在以往作品都是寫那些幻想當中、古老傳說的魔法,而羅琳把玄幻世界相對比較現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和兒童生活聯合在一起,這是她創新的地方。人類理性發育早期,整個人類都是魔法思維,只不過現代科學讓這些慢慢消失了。中國民間這些東西很發達,但文學傳統排斥。如今國內奇幻文學創作者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他們應該讀過《哈利·波特》,他們的書中多少有影子。這樣一個龐大寫作類型的產生,哈利·波特肯定有非常大的刺激作用。
黃集偉:我原來沒覺得可以那么暢銷,它還是比較傳統的作品。但是流行文化中那些老老實實講故事的傳統小說后來不多了。正因為是稀缺品種,反而得到孩子們的喜愛。
鄭淵潔:它能夠成為十年來出版界最熱門的暢銷書,首先在于人類對想像力的渴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迫切。對于現在的魔幻風潮,我覺得跟風是弱者的生存法寶。
衛小溪:我也看《魔戒》、《龍騎士》等等,看多了就會發現,貫穿始終的文化內涵是非常一致的。其實西方的魔法就和中國的神神怪怪是一樣的。
新京報:《哈利·波特》跟之前的兒童文學有什么聯系?總有人把它和安徒生童話放在一起比較,安徒生童話過時了嗎?
張閎:《哈利·波特》中彼得·潘的影子很重,差別在于潘是個精靈般的兒童。還有在進入兒童世界的時候,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比如要刮一陣龍卷風把你卷走啊之類,總之你必須要先逃離成人世界。羅琳就不是,哈利·波特的魔幻效應可以在生活環境里面。安徒生童話顯然和當下生活有距離,它是18世紀末以來西方浪漫主義思潮的產物,賦萬物以靈性,通過這些嫁接刺激兒童想像力,其核心是人性的真善美,所以常常會有道德對立的兩個世界。對于今天的兒童來說,真善美也沒有消失,但發生轉換了,并不是來自于道德上的判斷,而是從內心認識自己的價值。魔法在安徒生那里,要么壞要么好,但是在哈利·波特中,只是神奇的能力。
鄭淵潔:安徒生的作品比較女性化,羅琳的作品比較男性化。如果安徒生和羅琳參加我們的超女和好男兒選秀,篤定是冠軍。
黃集偉:安徒生童話是小孩看故事的一層,但是成年人則是看到了對人生的悲觀和過來人的滄桑感。它就是一個甜美糖衣,被小朋友舔一下很甜,但看到心兒,可能就是苦的。我倒是比較贊成哈利·波特內核其實是個校園成長勵志故事的說法,現代人都很脆弱,所以于老師的心靈雞湯讓大家很受用。
衛小溪:我對《苦兒流浪記》、《綠野仙蹤》,美國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印象很深,中國能和這些比較的也就是鄭淵潔的那些作品了。它們和《哈利·波特》一樣,好的兒童文學可以讓我對世界充滿好奇和熱情。
新京報:很多人都在問,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哈利·波特》?
張閎:大家不太關注文學界,批評家常常忘記兒童文學還存在,這個圈子基本處于嚴重的自我封閉狀態,圈里一撥人討論文化,但是不能融入整個大文化。他們關注的問題還非常低級,比如寫作理論,基本上是大文學界十幾、二十幾年前關注的問題,理論和創作力非常滯后。兒童文學更需要純真和非功利的東西,羅琳也不是一開始就打算把自己賣給商業魔鬼。但是現在我們的兒童文學創作者太急功近利,文化原創力卻不能保證產品質量。比如電視動畫片,小孩子瞄一眼就知道,噢,這個是中國的。其實兒童才是真正的兒童文學專家和行家呢。
黃集偉:兒童文學也在進步,青春文學有好多作品,《誅仙》挺受歡迎。商業運作不是壞事,畢竟傳播東西,賣兩本不叫傳播。給小孩寫書比給大人難,大人有庸俗的價值觀。比如你跟一個學生物的大學生說,今天下午著名學者余秋雨來做講座,我們假定這個學生不知道余秋雨是誰,但是一聽這樣的頭銜就會去聽。但是你和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說,他們會問,好玩么,有圣斗士么?這才是他們的關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