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出臺《皖南古民居認領保護辦法》,將在最近向海內外推介全新的古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首批推出106個古村落,海內外人士可認領保護古村落或單幢古建,認領者將可獲得古民居的居住使用權。
認領人只要提供保護資金,就可根據資金數額享受在修繕完好的古民居內生活與居住等權利,該權利還可轉讓給朋友與親屬享用。
皖南古村落是中華文明發展至明清時期在徽州地區的民間積淀,其居住理念、村鎮布局、外形意蘊、三雕藝術等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容,極具研究價值。古徽州區域內有1022個古村落、6908幢古建筑及100多座牌坊,2000年,皖南黟縣的西遞、宏村作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但是古建的保護情況并不樂觀。據了解,皖南地區各市、縣的經濟普遍欠發達,相關部門為保護古建所需的錢從哪里來而大傷腦筋。黃山市目前已有100幢以上的古民居被上海等長三角地區城市的人士收購搬遷,徽州文化的完整性遭到破壞。
首次提出“認領”設想的是黃山市黟縣縣委書記吳文達。他說,黟縣擁有世界遺產地西遞與宏村,還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屏”等40余個古村落共3200幢古建筑。國家與省里的專項保護資金,以及從旅游門票收入中提取的保護基金遠遠不夠保護這些古建。“目前仍有千余幢古建筑存在梁托等木構件腐朽毀壞,很多古建開裂、傾斜甚至頹塌,有85%的古建筑遭白蟻、木蜂和粉蠹蟲的侵害。”吳文達說,保護這些古民居,民間資金的參與是一條可行之道。
黃山市制定的認領保護政策對認領方式與享受權益作出的規定還包括:海內外的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家庭及個人,均可在首批106個古村落中,認領古村落或選擇任何一處或多處文物建筑進行認領保護,原文物建筑所有權不變。保護方式分為自行保護及提供資金由當地專業部門組織保護兩種,亦可只提供文物建筑保護技術。認領人對認領保護的古建筑不能破壞或改變建筑風貌與結構,不能私自增加建筑物或構筑物。
當地文物專家認為,古民居認領保護辦法,既有利于吸納社會資金參與文物保護,破解“經費不足”這一文物保護難題,又能喚起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為原地整體保護皖南古村落貢獻力量。(記者 王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