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葉宏明遞交的《讓“新聞聯播”換換人》的提案,被各大傳媒炒得沸沸揚揚:“……播音員結構老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體現在屏幕上就是播音風格日益陳舊、沉悶,讓觀眾感到面容疲憊、表情單一、眼神呆滯、缺乏朝氣和活力。”
去年11月25日晚,年近60的邢質斌步入天津中華劇院舞臺,首次獲得“金話筒獎”——中國播音主持界的最高獎,盡管她早已是“中國最著名的播音員”。“首獲大獎”、“善始善終”,種種跡象無疑更加深了關于她今年即將退休的猜測。
那是1973年年底,原中央電視臺黨委副書記宋培福在大興縣岳父家準備迎接新年。一天,他極為偶然地聽到了從縣廣播站傳出的女聲,“就跟小鋼炮似的,突突突。”他馬上揣度這到底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哪位播音員的聲音,“想來想去,都不像,可是聽上去就是耳熟。”音質的力度,抑揚頓挫的感覺,都讓他不敢相信,“這真是一個小廣播站播音員發出的聲音?”
來年夏季的一天,錄音科同事李茂福為宋培福帶來了“很本色”的一個姑娘。貌不驚人的邢質斌一開口,宋培福迅速捕捉到那個久違的聲音,正是他當初在岳父家不期而遇的。兩個月后,宋培福悶不作聲地從臺里調來一部小車,直接去往大興縣廣播站,為邢質斌辦理調動手續,“二話沒說,連行李帶人全給她拉回家了。”
剛進電視臺時,邢質斌以可塑性強、天賦好而著稱,可她很快就意識到光憑這些是絕對不夠的。“學歷偏低,理論知識不行。這都是她的薄弱環節,既是她的壓力也是動力。”央視原副臺長洪民生稱她是真正的自學成才。
論過目不忘,播音員中數她與羅京功夫最過硬。“有時必須要播出從中央直接下達的文件,可等到新聞已經開播了,稿子才拿來。上面勾勾畫畫,飄滿了紅氣球,看得我們都腿發軟。可他們就能鎮定自若,掃完一遍后,一字不差地播出來。”章壯沂對此豎起了大拇指。
聊起換人,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老教授張頌有點氣不打一處來,“據我所知,央視內部居然曾有人提出來讓相聲演員去播報新聞……”邢質斌曾向他傾訴過自己的苦惱:她想走,想從“新聞聯播”退下來……
張頌大為吃驚地問:“你現在退下來做什么?”“那我不管了,我想去當記者。”那時,邢質斌40剛過,一臉憧憬。
“她怎么可能真去圓記者夢呢?恐怕‘新聞聯播’早就成了她生命的第一位。”張頌嘆道。
1990年初,邢質斌辭去播音組組長職務,而由業務突出的羅京與李瑞英接替。其后,她又鬧出了名人作廣告的風波:為一條減肥腰帶作了廣告宣傳,有人購買,結果大呼上當……違反央視不許播音員作廣告的明文規定,結果,她被停止一個月的主播工作。
她不是一個從無情緒的人,偶爾也會嘮叨幾句。心里難過時,頂多點到為止。“她這一生算是比較平穩,家庭很幸福,兒子很聽話。”張頌話音一轉,“她也有不足。”在這位播音界的權威看來,邢質斌形成自我風格的速度不快,“穩重有余,頓挫不足,跳躍感不夠”。
“但不要簡單地下定義,說新聞主播就是一群沒出息、一味照稿念的傳聲筒。”張頌拿起一份報紙,反復念起了其中某段。“你聽聽,同樣一段話,我有多種語氣感情的發表方式,仔細聽絕對能揣測出其中內涵。邢質斌他們全是在自己理解下,把握政策分寸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沒有局限性,哪有創造?他們一直用聲音在一個局限的空間里翻跟頭,這就是創造。”
去年6月初,播音組組長李瑞英突然接到上級通知,5日那天的“新聞聯播”,播音員要換作來自“晚間新聞”的康輝與“國際時訊”的李梓萌。但在康輝他們播完后,要換回羅京與邢質斌。為何讓“一對新人”登陸“新聞聯播”,又為何只讓他們登臺亮相一天?張頌猜測,這可能是響應葉宏明提案的一次嘗試,也不乏央視讓新人試鏡“新聞聯播”之意。至于康李二人為何最終又下來,可以設想的一種情形是,在“新聞聯播”這樣一檔有著中國政治晴雨表之稱的節目上,穩定壓倒一切是根本的方針。
“形式單一、稿件呆板。主播們無可奈何,如履薄冰。播報中如果出了一次大錯,他們在‘新聞聯播’的職業壽命就完了。泱泱大國,堂堂大臺,多少眼睛都盯著他們,他們肩上的壓力可想而知。”張頌說。
電視系的朱羽君教授與他的觀點不謀而合,“換掉某個主播不是問題所在,關鍵在于‘新聞聯播’內容要不要換。”
下午5時,張頌的辦公室昏暗。此時,邢質斌正開著她的白色本田趕往中央電視臺。(彭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