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博物館上新展 揭示遠古人類狩獵智慧
國家自然博物館上新展 揭示遠古人類狩獵智慧
200余件展品還原泥河灣人類印記
本報訊(記者 崔毅飛)近日,“閃耀東方 —— 泥河灣百萬年人類印記”展覽在國家自然博物館臨展一廳開幕。本次展覽通過200余件石器、古生物化石、遺址場景復原模型等,全面展示泥河灣遺址群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
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的泥河灣遺址群,是我國最早發現并進行系統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群之一,也是東亞地區舊石器遺址分布最密集、時間延續最長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群。遺址群內的近400處遺址,構建起了中國北方近200萬年至1萬年間古人類演化的文化序列,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展覽現場了解到,泥河灣地層內蘊藏豐富的古哺乳動物化石,如:三趾馬、披毛犀、劍齒虎、大角鹿、草原猛犸象等,為研究中國北方地區新生代動物群演化提供了寶貴的化石材料。2001年,泥河灣遺址群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泥河灣遺址群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展柜中,有幾件來自侯家窯—許家窯遺址的古人類化石。據介紹,類似的化石該遺址出土了20件,代表了從兒童到老年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個體。這些古人類也因此被稱為“許家窯人”。
此外,展覽現場還有三枚石球,吸引了不少觀眾圍觀。據國家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魏屹介紹,石球是侯家窯—許家窯遺址中最具特色的工具類型,多達幾千件,大小不一,由于遺址內發現的馬類牙化石多達4000余枚,至少代表了130匹野馬和90頭野驢,推測石球可能是當時人類狩獵野驢、野馬的專門工具。魏屹表示,研究者對石球的應用場景進行了一定復原,他們認為當時人類用繩索把石球捆起來、制成流星鎖,然后投擲出去可能會擊中動物的身體,導致動物受傷或摔倒,這樣人類就可以比較容易進行狩獵。
在下馬碑遺址,專家發現了目前東亞地區已知最早的人類赤鐵礦顏料加工的證據。本次展覽中展出了小塊的赤鐵礦與研磨器。“這一發現把東亞人類使用赤鐵礦顏料的歷史提早到了4萬年前。由于顏料可以用來裝飾身體,說明人類在這一時期可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魏屹說,專家還發現,某些石片的表面存有規律線性排布的植物纖維痕跡,推測當時的古人類可能已經能將細小石片捆綁起來制作成復合工具,體現了古人類技術和行為的復雜化。
據悉,本次展覽為公益展覽,由國家自然博物館、河北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管理委員會、河北省張家口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展期至2025年5月11日。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6日 14:58:02
- 2025年04月16日 11:28:01
- 2025年04月16日 09:44:22
- 2025年04月16日 09:39:50
- 2025年04月16日 00: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