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福建漳州共研“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

中新網漳州10月18日電 (涂志偉 沈毅玲)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17日在漳州古城舉辦“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研討會與第八場閩南文化沙龍。來自閩、贛、浙三地的專家學者探討了閩客移民史、建筑、方言、風俗、民間信仰及閩客文化的現代傳播等問題。
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播過程中與其他文明相互交融。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動經濟文化建設發展,做長做久文化產業,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寫好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充分交流發展這篇文章,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閩南師范大學教授湯漳平、贛南師范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教授林曉平、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員、龍巖市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原主任孫國亮和漳州文管辦原主任、文博研究員楊麗華從各自專業的視角,分別發表題為《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的關系》《閩南民間信仰與客家民間信仰的關系》《閩南民俗與客家民俗的聯系和區別》《淺談閩南土樓與客家土樓在建筑上的共性與個性》主題演講。
湯漳平認為,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均來源于河洛文化,移民南遷到南方以后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族群文化,各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進行文化比較,更重要的是取長補短,互相學習。

“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實際上都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其主要基因具有同質性。”林曉平認為,民間信仰也相互滲透、影響和關聯,閩南與客家不同的區域歷史,不同的民俗風情,使得兩者在多方面形成差異。
孫國亮則從閩南人眼中的客家和客家人眼中的閩南的二個維度,分析了閩南民俗與客家民俗的聯系和區別,提出了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兩者相融、共存的意義。
楊麗華從土樓建造的背景、客家與閩南兩地相同的土樓建筑文化以及在建筑上的不同的特點等三個方面分享了她的研究心得。她的結論是:客家民系與閩南民系雖然在傳統文化上有所差異,但是同為中原移民,很多方面卻是相同的,土樓建筑亦是如此。
沙龍交流活動中,穿插來自薌城、平和、南靖的充滿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元素節目:人偶同臺《戲偶獻瑞》、閩南語歌曲《鄉愁鄉音》、南靖提線木偶《舞獅》、平和客家傳統小調《賣花線》、南靖客家山歌《十勸郎》、平和客家山歌《五更想妹》等,精彩節目博得在場嘉賓的陣陣掌聲。(完)
文化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3日 16:22:22
- 2025年04月23日 16:06:53
- 2025年04月23日 14:22:19
- 2025年04月23日 13:39:48
- 2025年04月23日 11:32:06